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香蕉在台湾走过传奇 未来还有新故事

2011年02月23日 11:07:00  来源:
字号:    

  台湾的香蕉世界有名,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蕉十分金贵。6株香蕉树能买1套价值数十万元新台币的阿曼尼西装;那时在台湾还有专门的香蕉股票——

香蕉故事馆内一景


  在高雄的渔人码头旁,有一个香蕉码头,现在改名“香蕉故事馆”,重现香蕉在台湾曾经的荣景。门前两个形象夸张的蕉农夫妇模型站立在门前,引人注目。

  ●蕉农比公务员有行情

  “每当听到香蕉滞销的新闻,我就很感慨。”高雄蕉农王响平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蕉曾有过无限风光的历史,那时候,满园黄灿灿的香蕉就像黄金一样。

  据说,当初香蕉价格好时,旗山农会只是香蕉就累积上亿元(新台币,下同)的存款,而台湾出口值有1/3是靠旗山出口香蕉,所以旗山香蕉又称“金蕉”。“但当日本人在东南亚另外开发香蕉田时,台湾香蕉价格一蹶不振,而香蕉棚开始失去它的风采,也渐渐被人遗忘。” 王响平说。

  “想当年,蕉农比公务员还有行情。”河边餐饮集团董事长张素銮说,1963年,香蕉1年有1.5亿多元的外汇收入,仅次于台塑、南亚外销收入,年外汇占台湾1/3。6株香蕉树相当于现在1套数十万元阿曼尼西装,公务员当时月收入是50元。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台蕉染上黄叶病,大面积蕉田毁损,外销日本市场严重衰退,香蕉码头历经30年乏人经营。” 张素銮说。

  ●故事馆留下光辉印记

  香蕉码头,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据《高雄港史》记载,台湾香蕉大部分都由高雄港出口,当年自各地运来的香蕉均露天堆积于出口码头,容易腐坏而影响外销,故新建香蕉出口专用仓库一座,于1962年开始兴建,1963年完工启用。后因台湾香蕉生产激增,原香蕉棚已不够使用,1965年于原香蕉棚后方扩建双层香蕉棚一座,翌年完工而成现今规模。日后,台湾港务局配合作业需求另设现代化设备,香蕉输出盛况亦随时代转变渐趋没落,香蕉棚已英雄无用武之地。

  走进香蕉故事馆,与香蕉有关的故事在馆内的各个角落轻轻诉说。

  在香蕉故事馆里,再现当年蕉农割蕉、运蕉、装蕉的历史,你还可以看到当年蕉农穿过的衣服和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可以看到蕉农所扛的每笼48斤的陈旧竹笼,可以看到每股10元、十分抢手的“香蕉股票”……故事馆里还有北蕉、宝岛蕉、蛋蕉等不同种类台蕉,许多游客纷纷购买品尝不同种类的香蕉味道。

  展场陈列的“香蕉乳”内衣让人驻足,这是何用意呢?导览人员说,当年苦力割蕉收成,内衣滴满“香蕉乳”,晚上收工就会去酒家饮茶。而谁的内衣乳渍越多,便格外受到服务生的青睐,因为这样的内衣就是“有钱大咖”的象征,而西装笔挺衣物干净的人反而被冷落。

  ●新时代期待香蕉新故事

  从香蕉码头到香蕉故事馆,曾经的黄金岁月留下许多印记让人感慨唏嘘。

  据蕉农介绍,香蕉的打理可以说是所有的农作物中最繁杂的一种,从分苗、栽种、灌溉、施肥到采收,总是忙不完。而且每株的香蕉都要个别照顾,这样才能够种出健康饱满的香蕉。

  “香蕉是好东西。它的果实可以卖钱,香蕉叶可以养猪,连树皮都可以用来造纸。”说到香蕉,台湾的蕉农充满感情。“最近这几年,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再种香蕉了,他们纷纷远走他乡,寻求新的发展,只留下了老一辈的蕉农和香蕉为伴。”蕉农王响平说,为了振兴香蕉产业,旗山农会每年都举办香蕉节,鼓励农民开发观光产业。

  在台湾,香蕉曾经的传奇岁月至今为人称道,虽然时过境迁,但是香蕉曾经对台湾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留档在台湾的历史。对于香蕉未来的新天地,不论是观光产业抑或其他,都会有新的故事发生。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内容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