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湾“国家文化总会长”刘兆玄于日前在总会理监事会议上,经过讨论,宣布通过副会长林澄枝的提案,自今年元旦起,将总会名称改为“中华文化总会”。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6日发表点评文章指出,此一消息虽然未获岛内媒体广泛报道,但实际上非常重要,其意义亦极重大,把民进党8年执政的误谬加以拨乱反正。
文章摘录如下:
由于海岛特质及曾受荷兰、日本等异族统治,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十分显著,但是中华文化在台湾仍是主流。而且根深柢固,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中。却因民进党执政大搞“去中国化”,以致连中华文化一词都遭到行政力的排斥。
中华文化总会的前身是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成立于1967年7月,由蒋介石兼任会长,宗旨是维护、宣场中华文化,作为当时国际冷战时期与两岸政治对立、军事对立时期台湾的安全屏障及价值所在,也确实发挥了功能,而蒋介石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坚持,更是众所周知。
1991年3月,原文复会改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由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兼任会长。李在位时,在任何公开场合均颂扬中华文化,包括他在回应中共“江八点”时说:“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加强两岸交流。”
至2006年12月,掌权的陈水扁在其一连串的“去中国化”行动中,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改称“国家文化总会”。其蓄意抵制中华文化,对台湾民情而言,根本不切实际,而且在两岸关系上,只会刺激大陆社会产生不谅解,对台海局势有害无益。
2010年元月,马英九推荐前“行政院长”刘兆玄为“国家文化总会”会长。同年年底,刘兆玄宣布再改名为“中华文化总会”,此举完全合乎马英九多次呼吁的主张:两岸“在中华文化智慧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因此,文化总会“恢复中华”,代表了马英九与国民党执政对陈水扁作法的纠偏改正,有利台湾社会从撕裂走向和谐,有利两岸关系从冲突走向和平。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