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杨索:台湾夜市的前世今生

2010年08月20日 09:23:00  来源: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20日发表文章,通过回顾夜市的“前世今生”指出:如今,夜市将推向观光特色的前哨,除了美味小吃外,是否还须找出属于台湾夜市文化的独特之处呢?

  文章摘录如下:

  在台湾积极发展观光的策略下,长期被视为都市之瘤的夜市,成为促销主题。台当局“交通部观光局”主办特色夜市选拔,最后的高雄六合、台北士林PK赛,却因为“观光局”未清楚标示网友参与票选规则,冠军猪羊变色,选拔成了灌票大战。

  不过,这场比赛对全省夜市,可说没有输家,因为夜市的存在因此取得正当性。从取缔夜市到捧红夜市,历经漫长的数十年,台湾的夜市文化是一页庶民生活史,也扣连时代历程及经济发展。

  1960年代前后,乡村人口陆续向都市移动,那时挑担或推独轮车卖吃食,是一种普遍的谋生方式,台语歌星郭金发所唱《烧肉粽》,就很传神表达出外人的辛苦之处。

  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的人,可能都还记得早年的夜市,除了饮食摊,还有捞金鱼、套圈圈、补雨伞、补丝袜以及走江湖卖膏药的人。那个年代的吃食很素朴,卖棉花糖、麦芽糖、龙凤腿或是沾麦芽糖的“鸠梨子”,就可以让小孩雀跃不已。

  其时,夜市的摊商有本地人、外地人及退伍军人。本省人卖油饭、肉羹汤、蚵仔煎,外省人卖水饺、臭豆腐等。同样是讨生活的人,交谈或有语言障碍,但,相互称呼本省、外省人,并不含有歧视性。

  夜市真正兴起,是在台湾经济起飞阶段。当时,南北各地都有加工出口区,许多男、女工人,在下班后、或领饷日,成群去逛夜市,夜市不仅卖小吃,也有各式生活用品。

  夜市一方面,被批评是违法的地下经济,另一方面,却扮演滞销货的流通卖场。在石油危机时期,外销退货的廉价成衣等物品也都流到夜市,成为劳工阶级的购买去处。同时,南北小贩到万华、五分埔切货卖成衣,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

  从过去至今,夜市也提供许多白手起家者的发财梦,有真本事的小吃摊从街头发迹,例如万华有名的豪华餐厅“台南担仔面”,以及连锁的“胡须张”卤肉饭都是从小吃摊起家。

  一座驰名夜市的引人之处,在于买或卖之间互动,所创造人气流动的空间。小吃摊的人气和冷饮摊的冰凉感,吸引人群密集穿梭,混合出露天夜市独有的气味。

  逛夜市总是人挤人,但,这正是夜市兴旺的因素。夜市向来被视为制造髒乱、占用道路空间,妨碍交通,必须集中管理;然而,被公部门规划进入半封闭的观光夜市,几乎就是走向没落的命运。

  夜市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机性的聚合,摊商间存有竞合关系。台湾的夜市随着时代已有很大改变,除了食物类型的多样化,有异国风味、原住民小吃,逛夜市的人潮也多元化,有外劳、新住民、大陆客、外国人。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夜市,香港大排档、曼谷的观光夜市都成为游客必经之处。回顾台湾夜市过往,如今,夜市将推向观光特色的前哨,除了美味小吃外,是否还须找出属于台湾夜市文化的独特之处呢?(作者:杨索,台湾作家)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内容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