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抢收视口不择言 台要给“名嘴”立规矩

2009年02月12日 13:24:00  来源:《世界新闻报》
字号:    

  在台湾,每天下午两三点和晚上8点过后,打开电视机,便是各路“名嘴”在各种政论、谈话节目上大喷口水。很多大陆游客的经验是,晚上呆在宾馆看电视,比到外面逛街有意思多了。但正因为了吸引眼球,很多“名嘴”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惹来很多争议甚至被告上法庭。为此,台当局“通讯传播委员会”在近日研议制定“名嘴条款”,规范新闻制作及评论,要求“名嘴”爆料必须符合事实及公平的原则,否则将被重罚30万到200万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甚至停播节目。对此,岛内有批评认为这是限制言论自由,但也有部分民众认为台湾媒体乱象丛生,应该加强监管力量。

  “名嘴”江湖啥人都有

  蓝绿对立、彼此攻讦,几乎是这几年来台湾新闻谈话性节目的常态,每天除了讨论的题目不同之外,几乎少有差异。这孕育出了一个行当,就是“名嘴”,他们掌握了部分舆论发言权,以至于岛内当权者时不时都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陈水扁家族系列惊天丑闻能曝光,也拜这些“名嘴”所赐。

  经常收看台湾政论节目的人会发现,这些“名嘴”的共同特点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分析各种时事新闻与社会现象,个个讲得头头是道,还颇具个人独特风格。但深究一下会发现,这些“名嘴”什么背景的都有。最开始,“名嘴”们来自擅长政治表演的“立委”与牙尖嘴利的政治记者,但随着政论节目的火爆,“名嘴”大量缺货。这样一来,不少大学教授、专栏作者、过气政客又陆续加入这个队伍,“名嘴”俨然成为热门的新兴行业。

  在几经淘汰之后,部分“名嘴”逐渐有了明星效应,成为收视票房的保证,名利双收。例如早期的陈文茜、李永萍、郑丽文,她们出身绿营转奔蓝营,由此更擅于修理民进党,成为统派媒体的最爱,之后她们分别赢得了“立委”、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台北市文化局长等职位。

  为了政治利益,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也有不少“名嘴”由蓝转绿,例如周玉蔻、黄光芹、陈立宏、郑弘仪等。据陈立宏介绍,他在当记者时原本是跑蓝营这条线,跟宋楚瑜还相当熟稔,但陈水扁上台后,报社内原本跑民进党这条线的记者突然变得很吃香,甚至当上采访主任,他顿时觉得前途没了。就这样,陈立宏开始在亲绿电视节目上频频亮相,逐渐被贴上绿色标签。

  刺激收视猛赚钱

  据台湾《中国时报》的网络民调显示,有超过60%的岛内民众认为有必要对“名嘴”进行适当约束。由此可见,“名嘴”们的有些做法的确值得商榷。

  在台湾,各电视台都有既定的政治立场,“名嘴”要上节目赚车马费,就必然配合电视台主管以及收视群的政治取向。为此有些“名嘴”是上这个节目讲的是一套,上另一个节目讲的又是一套,引来不少人反感。另外,为了刺激收视率,他们还得配合节目“激情”演出,在节目中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不惜动手。很多“名嘴”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开场白通常是“这件事只有三个人知道”。

  “名嘴”给人的最深印象是骂人绝不嘴软,但让外界诟病的是不少人自身也禁不起检验。例如陈文茜二度被报道为第三者,黄光芹的几次离婚同样闹得满城风雨,郑丽文则是“免费住房事件”,均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例子。

  所谓无利不起早,“名嘴”们在节目上如此卖力,自然和丰厚回报有关。“名嘴”们车马费的价码从一般的1350元到明星级“名嘴”的5000元新台币不等,若以平均3500元新台币计算,一个月上20次节目的收入便有7万元多,因此许多知名政论节目的固定评论员都各自辞去工作,专心担任“名嘴”。大牌“名嘴”不但有专门的经纪人,还主持广播节目甚至自开电视节目,选举时又到造势场子为候选人站台,衍生的影响力相当惊人。

  过去,政论节目爱找言词犀利的“立委”,但“立委”活动多,节目制作人常被放鸽子,因此记者、教授逐渐成主流。为了避免开天窗以及培养固定收视群,这些“名嘴”逐渐演变为节目的“固定班底”,他们的车马费还可升至5000元、8000元甚或上万元,一周录像5到7次,一个月累积下来可有超过10万元的收入。

  新闻背景 / BACKGROUND

  “名嘴治台”  利弊参半

  除了收入可观,很多人转行当“名嘴”,是享受这个行业的影响力。岛内有句话叫“名嘴治台”,例如政坛高层的动向,重大决策的制定等等,无不受到“名嘴”们的压力。

  2008年端午节时,酷爱运动的马英九兴致勃勃地打算参加龙舟赛,谁想台南突遭暴雨袭击。一夜之间,马英九成为“名嘴”们痛批的对象,“不管水灾、只管作秀”、“快去勘灾,别划龙舟”……第二天台“总统府”便声明,马英九行程改为南下勘灾。再如油价上涨问题,台“行政院”原本打算将冻涨多年的油价一次涨足,符合市场规律,但结果在“名嘴”带动的舆论压力下,最后只涨到原订涨幅的六成。台“教育部”也曾打算召开记者会,宣布调涨大学学费,最后也在“名嘴”的强大压力下喊停。

  对此种种,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名嘴”存在的正面效应,因为“名嘴”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民意,民意通过媒体放大形成压力,使政治人物很快做出反应。但也有评论认为,政坛领导人或政治决策这么容易被媒体、“名嘴”左右,值得好好反省。台当局拟定重要政策,原本应该有科学根据,决策者们来自各行业的幕僚群才是咨询的对象。如果对一些伶牙俐齿的“名嘴”言听计从,与靠算命先生没什么差别。“名嘴”的观点被视为民意,但其实难免掺杂个人主观意见,因此“名嘴”所代表的真正民意有多少其实也值得商榷。若政治人物一味认为“听信‘名嘴’就是听从民意”,恐怕会搞错方向。(吴灿)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