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提出台湾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第一册为台湾史,第二册为中国史,第三册及第四册则为世界史。在台湾史部分首度将“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的重要法理基础——《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和约》列入高中历史课程。“台湾地位未定”一直是“台独”人士用以解释台湾并不隶属于中国领土下的重要依据,他们认为依《旧金山和约》及《中日和约》,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群岛所有权利,并未明说归还给中国。
这一重大变革,引爆台湾内部重大争议。接连两天,各界都在争论及解释台湾历史定位。所有对历史略有研究的学者或政论家,在电视上或报章杂志上各畅其言、各抒己见。
针对此一改变,泛蓝泛绿民众各自有不同观点。对于台湾深绿的民众而言,此事意义重大。《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和约》对他们而言并不只是个历史事件,更是攸关台湾自主命运的关键。他们希望透过法理上的争取,能为台湾冲出一条路。
相反,这对泛蓝群众而言,则是另一个政治上无聊的争论罢了。对过往历史的无谓争执,并不能改变台湾在国际地位的现状,只是徒增困扰。因此多数民众则是对此反应冷淡。
隔天,一位“考试委员”又提出中华民国国父不只孙中山一位,那些为国民革命牺牲的人也够格称为国父,所以国父应加“s”。又引发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中华民国国父的另一场舌战。“去中国化”的议题又有如脱缰野马般在舆论媒体间成为另一个焦点话题。
在众人吵吵闹闹声中,11月12日国父孙中山先生诞辰前夕,“教育部”外墙被人放置土制炸弹,炸弹被引爆后,顿时引起一阵紧张的气氛。同一时间,另一个新闻传来,台南一位七十多岁的外省老荣民(老兵),在高雄忠烈祠国父铜像前用刀自残,死意甚坚。被人发现送医后,尚未脱离险境。据传,这位老荣民可能因为无法接受近日众人对孙中山先生是否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质疑,而以死明志。
眼见争议愈吵愈烈,陈水扁终于打破沉默表示,他无法接受“台湾主权未定论”的说法,“没有中华民国肇建的九十三年,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民国是台湾”,来为近日的纷扰定调。行政部门及民进党干部,也纷纷跳出来澄清这只是不同团体或个人有其不同的意识形态,目前教科书编辑小组的作业阶段,只在向各界征询意见而已。
一个星期的政治口水,却再度弄皱一池春水。现在的台湾社会是脆弱而敏感的,它禁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人为挑拨。“教育部长”及“考试委员”都是政府官员,他们做任何的评论或意见陈述,都应该代表政府立场。如果连政府内部或台湾社会整体共识都尚未形成的议题,皆不应该由政府官员出面陈述观点。更不能因为舆论反应不如预期,而推说这是属于个人言论自由。一个行政官员的意识形态,再加上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更加激化社会内部的不安情绪。
当初对推翻满清,创立中华民国有卓越贡献的人不在少数,但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大家首推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就是肯定他的一生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贡献。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是个无庸置疑的事实。浪费时间在这上面多做争执也是无意义的事。网络上针对此次国父事件做了民意调查,大多数的民众还是认为中华民国的国父是孙中山先生。
从“总统大选”后一直到现在已经过了8个月,为什么我们还在为这些无谓的意识型态做争辩,为什么官员还是无法意识自己不再是平民百姓,不再可以无所节制的畅其言。
台湾社会停滞不前,台湾民心浮动不已,一个官员的随意放话,即可让民众欲死欲生,以最激烈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我看不到执政或在野任何一方有针对目前的财政恶化提出任何有力的解决方案,对于攸关民生大计的财经政策亦是乏人问津。但对于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言语却是随着选举脚步的逼近而日益辛辣。我很庆幸父亲于几年前去世,庆幸他看不到现在台湾社会的乱象,也不用面对他曾经用生命守护的中华民国会有危在旦夕的一天。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陈姿妙(台湾)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