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台当局砸一兆元搞建设 能买台湾生机?

2017年02月10日 10:1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最近频频强调拼经济,其蓝图是“行政院”的“扩大内需加强投资台湾计划”,涵盖轨道、绿能、水环境、数位四大项,内容包山包海,投资规模达到一兆元(新台币,下同)。台湾《联合报》10日对此发表社论说:正在台当局财政困窘又大砍军公教劳年金之际,这项兆元计划的手笔,不免让民众感到突兀。拼经济当然是好事,但若只是胡乱撒钱,拼不出成绩,恐将债留子孙。

  先看这一兆元怎么花。首先是交通建设,轨道部分的两铁整合、高架或地下化、东铁南回双轨、轻轨捷运等,再加上公路建设,估计四千亿的规模。绿能部分将耗资四千多亿元。水环境改造则预列六百多亿元。数位建设则斥资两千多亿元。

  问题是这一兆元钱在哪里?台湾“国发会”主委陈添枝说“没问题”,过去两年税收超征,让台当局举债空间大增八千亿元,打算以“特别预算”方式筹钱,举债不是问题。

  无论名为“加强投资台湾”或“前瞻基础建设”,包装内容都是扩大公共建设,然而,建设的前提都要有必要性及合理性,才能带动永续的正循环。而目前蔡当局的兆元建设计划,外界认为口号响亮,但实质内容不详,连投资经费也极粗略。尤其,许多项目仍眉目未清,却已引发“地方诸侯”抢钱大战:许多县市要铁路地下化,高铁要南延屏东,东部要北宜直铁,台中要山手线,基隆要捷运……。问题是,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的吗?还有,谁该先做?

  这一兆元究竟该怎么花,是台当局主导,还是任令各地抢钱,目前一团混乱。“国发会”宣称,台当局将根据台当局领导人理念编制“发展计划”,及为期4年的“中程施政计划”,来主导这些经建。这样的说法,理论上正确;但以台湾的政治环境,正常的思考往往却未必行得通。以近廿年的经验观察,只见“地方”绑架台当局,派系拉扯施政,缺乏正当性的建设则堂皇获准上路。例如,十年来多次评估皆认为“不宜兴建”的北宜直铁,却在这次“投资台湾”中高居领先群。看来,只要声音大,重大计划的优先顺序便可以改变。

  令人担忧的是,一旦任由地方予取予求,“投资台湾”势将沦为台当局撒钱营造景气复苏假象的工具。基础建设的良莠反映执政者的能力,若草率答应未经妥善规划的建设,将只是浪费资源,让财政进一步恶化,且债留子孙。台湾四处可见的“蚊子馆”,无路可出入的捷运站,不都是前车之鉴?

  台当局撒大钱大搞建设,最怕的就是一头热,完全不顾前因后果。因此,我们要提醒蔡当局:所有计划必须有良好的可行性评估,以及认真的政策环境评估。例如,推动铁路地下化及双轨,须前瞻社经情势变化,若认定有此需求,且客观环境条件足以支应,才放进重大经建计划与其他计划一起评比,确认迫切及可行,才进入实体环境评估。

  现行环境评估制度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罩门,其修正势在必行。近几年,环境评估案通过的件数有限,且往往因程序反覆一拖数年,即使最后通过,也往往错过时效。目前,包括亚洲硅谷案及“投资台湾计划”中的许多案子都需送审,充满不确定性。现行环境评估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台当局涉入太深,造成环境评估缺乏公信力。要恢复环境评估的公信力,台当局角色应保持超然,只提供平台及游戏规则,其精神由“审查”改为“评估”,才有客观的可能。

  要重振台湾生机,关键未必在砸大钱,而在改变执政思维。就怕砸了大钱,经济却无起色,那才是最令人害怕的结局。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