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24日社论说,台湾历经三次政党轮替,经济愈拼愈沉沦,台新当局执政满月,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建构新经济模式,找回企业家精神,是当前重振经济的首要工作。
诚然,从总体经济表现看来,出口、消费与投资三大成长引擎皆有结构性沈痾难解,台湾确实站在悬崖上。诸如出口方面有科技业遭受全球经济冲击;在消费方面则有长年实质薪资停滞成长、社会M型化现象严重,使边际消费倾向偏低、教育体系产学失衡,劳动生产力减弱、房价所得比节节攀高,排挤消费能量等;至于隶属经济结构上层的投资,也面临吸引与留住人才能力偏低与厂商投资意愿不足相互牵制、资本市场活力渐失,不利新创企业开展、长期委外生产,加重台湾产业空洞化、研发质量欠缺,难以带动大量投资等。
平心而论,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退出联合国及与美国断交等艰困的国际环境,加上物价问题严重,基础建设不足导致生产力不振等问题相比,目前台湾的整体处境并未较往昔差。但当时台湾仍能创造举世称羡的经济奇迹,为何如今却只有束手待毙的消极姿态?想来与台湾人拎着一只皮箱,勇敢开拓内外市场、尽力满足客户需求,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企业家精神逐渐消失,大有关系。
2016年2月全球创业观察组织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指出,2010~2015年台湾早期阶段创业活动比为7.3%,即每百位18~64岁人口中,仅有7.3个人从事及投入早期创业,其中属于提供新产品与服务的占比只有16.7%,为60个受调查者中的第49名,远低于韩国与中国大陆的18及31名,显示台湾创业活动既不活络,且创业者多依循前人路径而非自行承担风险开辟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亦即台湾创业活动的创新含量不足。
在这样一个企业家精神缺乏的时代,无论台当局提供再多的产业诱因,也少有人当先锋。久而久之,台当局财经政策总是失败,人们对台当局长期丧失信心,政局不稳就形成常态。意欲创业者眼见政经情势愈趋混乱,自然裹足不前,形成恶性循环,经济活动就失去了活力。
那么,该如何让台湾人重拾企业家精神?要诀只有一项,就是台当局需让厂商对经营前景“安心”。首先,须打破经济政策与政治考量牵扯不清的陋习。过去20年台湾民主政治的滥觞,就是执政者常利用经济政策做为巩固政治目的工具,更常为了掩饰其政治目的,提出看似正确的政策方向,但执行细则却总是饱含增强执政者权力的考量,经济政策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每回大选过后,新执政者总宣称将拼经济摆在首位,高举创新与转型的大方向也不曾改变,但政治考量却导致政策执行方法摇摆不定且品质低落。唯有打破这样弊病,才可能让经济政策具有方向及可预测性。
再者,台当局更应藉由营造有活力的资本市场、降低贫富不均、推动公平合理且有效的税制改革等政策,增强创业者创业或创新失败时的复原力,并促使法规面优化、透明化与简化。这些政策方向虽是老生长谈,却是释放台湾创业与创新能量的必经之路。
不可讳言,当前台湾经济遭遇的多重结构性问题,无论放在哪一个经济体,都是危及永续发展的重病。但回首那个充满企业家精神的年代即可知,只要执政当局规划经济政策时,能做到前述二大“安心”要件,台当局与企业就可发挥互补功能。有台当局规划新的产业发展计划,并据此目标调整基础建设、科研方向及税制在前,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厂商愿意承担风险,开展新的业务在后,台湾经济还是可以翻转、可以期待。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