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陆就开放台商投资,这股“活水”为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9年6月30日,台湾方面才宣布开放陆资赴台,两岸终于实现双方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过,近两年过去,陆资赴台却绩效不彰,远没有达到台湾方面设想的“提升经济,促进就业,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陆资赴台
绩效不如预期
2009年6月30日,台湾方面宣布开放陆资赴台,首批开放项目192个。2010年5月20日,台湾方面又开放了银行、证券、期货等12个项目。今年1月1日、3月2日,配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服务业早收清单上路,台湾相继开放43项。累计起来,台湾共开放陆资赴台项目247个。
禁锢多年以后,台湾终于打开陆资赴台大门,目的在于借助大陆资本,充裕台湾产业资金,活络台湾金融市场,扩大两岸产业合作的领域,并透过大陆开拓国际市场。此外,还想借此彰显台湾经济的自由开放,让国际投资人对台湾市场抱有更大信心。不过,开放陆资近两年的效果却大不如预期。台湾“经济部”投资审查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共计核准陆资入台投资案120件、增资案6件,投(增)资金额1.39亿美元。
尽管赴台投资的陆资数量不多,资金总量也不大,但还是为台湾经济社会带来了生机,最直接的就是为台湾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机会,如果按每户3口人计算,能够惠及上万人生活。2009年7月底,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获准投资收购台湾帝普科技公司股权,设立“台湾新大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大陆首家经过正式核准的赴台投资企业。“新大陆”台湾子公司的团队全部都是台湾员工。谈起投资台湾的心得,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对台湾本地员工的能力颇为肯定。她表示,陆资赴台体现的是优势互补,追求的是两岸创造,瞄准的是国际市场。王晶说,实现两岸企业双向投资,意义不只在于经济上的双赢,两岸企业合作实现“无缝对接”,还有利于改变两岸民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增进了解,消除隔阂。
尽管陆资赴台初期看来绩效不彰,但台湾方面还是对其充满期许。台湾工业总会秘书长蔡练生预计,未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会逐步呈现从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转向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趋势,两岸企业合作的目标绝不仅是两岸市场,两岸合力推动陆资入台 ,目标是取得 1+1>2 的市场效应,目标是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台限制多
束缚陆资手脚
陆资赴台迈不开脚步,原因何在?是大陆可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不多吗?显然不是。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大陆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高达590亿美元,投资目的地涉及129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0年底,大陆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那原因何在?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建甫认为,当前台湾对陆资来台的限制较多,对陆资不公平,影响了陆资积极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认为,在开放陆资赴台投资问题上,台湾当局一开始就以保守主义的思维为指导,确定了“先紧后松、循序渐进,先有成果、再行扩大”的原则。这种保守主义贯穿于台湾开放陆资政策的方方面面。首先,台湾开放给陆资投资的行业领域相当有限,对陆资投资有吸引力的行业领域更少。其次,台湾对陆资投资人资格限制过于严苛,能够入台投资的企业有限。
事实的确如此,虽然时至今日台湾方面已经开放陆资赴台项目247个,但只占台湾产业总数的1/5。且项目仍然维持正面表列方式,也就是说没被列入开放的项目,陆资不得进入。而台湾向其它外来资本开放则采取负面表列方式,只要没被禁止的,外来资本就能进入。陆资相较于其它外来资本,明显遭受歧视。
此外,在开放的投资产业领域、投资金额、参股比例等方面,依然对陆资予以严格限制。如对制造业投资依敏感程度分为三类,最敏感的集成电路、面板等高科技产业投资只开放5项,陆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10%;对敏感度较低的肥料、冶金机械及其它金属加工用机械设备制造等开放10项,陆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20%;合资新设企业,陆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大陆对投资企业不得具有控制能力。另外,大陆企业必须提出产业合作策略,并经项目专案审查通过方可投资。至于金融、电信、观光及房地产等产业开放,则至今没有下文。
从开放陆资的一开始,岛内舆论就呼吁当局须更务实地处理陆资问题,排除投资阻力,增强陆资来台的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表示,台湾经济要发展,要促进就业,台湾当局需要正面看待陆资,正视陆资,善待陆资。陆资是资本,没有政治属性。台湾只有以积极与开放的姿态鼓励与吸引陆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岸双向直接投资,才能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促进就业,惠及民生。
“钱进”台湾
陆企满怀期待
大陆中化集团台湾办事处办公室设在台北的地标性建筑101大楼内,首任办事处主任柯希霆透露,他们正在积极申请成立台湾分公司。柯希霆说,台湾开放陆资赴台后,中化是首批来台的大型国企之一,“钱进”台湾是经过公司董事会认真研究后的企业主动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插旗”。而来台设立机构后,可以深入到“田边地头”,与相关企业直接接触,更有利于开拓市场。柯希霆介绍说,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与台湾的石化、农药、化肥、种子等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去年公司对台业务的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主要是从台湾进口产品,并且每年还在以10%到20%的速度增长。
事实上,很多陆资企业像中化集团这样对投资台湾充满期待,今年2月,海协会长陈云林率团访问台湾时,随团的重量级企业家都对赴台投资表现出浓厚兴趣。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魏家福表示,中远在台湾设立的代表处运转情况良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一旦允许,代表处将马上升级为台湾分公司。目前,中远已经向台湾阳明海运提出了入股其高雄集装箱码头的需求,正在等待对方的回应。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认为,两岸经贸合作已经到了非常好的时机,华润集团的医药、能源、地产以及其它产业,都可以尝试在台湾开拓业务。华锐风电科技公司技术总监陈党慧说,大陆目前风力发电总量已经居全球第一位,台湾因为空间较小,陆地上很难发展,但可以发展海域的风力发电。他希望两岸业者合作研发生产全世界最大的海域发电生产设备。中航集团副总经理曹建雄则表示,希望能参与“爱台12项建设”中的航空枢纽建设。他说,枢纽机场要建设得好,航空公司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两岸携手能把台湾的“桃园航空城”做得更好。
陆资赴台虽然现阶段还没有迈开大步,但假以时日,假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势必将有一番亮丽的表现。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殷存毅表示,大陆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生产,是“十二五”期间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具体到两岸方面,大陆企业对台湾投资,将改变过去台商对大陆单向投资为主的模式。从单向投资到双向投资,从单一形态到多元形态,从内循环到产业链的合作,两岸经贸合作才有可能实现大交流的格局,经贸关系才会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存。(吴亚明 苏宁)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