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6日发表社论说,刚过去的2010年,其实是很有生气的一年。这一年中,台湾从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强劲复苏。根据前三季的统计数据,经济成长率平均已超过12%,其中民间投资较前一年增加近四成,出口成长达三成,进口成长也超过三成五。这样的复苏力道,多数亚洲国家或地区都瞠乎其后。
从影响民众至巨的失业情势来看,去年春节后,失业率大体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去年11月时的失业率已经降至4.73%,接近两年前同期的水准;失业人数虽仍超过52万人,但已较年初减少近10万人。因为工作场所业务紧缩或歇业而失业的人数,从2009年中也开始稳定下降。这些数字都显示,经济环境正在好转。
社论说,即使不看统计数字,从很多迹象也可看到台湾又重新动了起来。作为台湾门面之一的桃园机场就是一个好例子:机场大厦开始改建更新、机场联外道路与机场捷运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机场里进出的游客更是万头攒动。回到台北,市面明显变得更热闹了,街头出现了久违的车潮与人潮,新的国际旅馆与新的百货公司有的刚刚开张,有的正在动土。这些也都是景气回温的证据。
当经济情况明显好转,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抱怨这是“无感复苏”?最近的五市选举,执政的国民党形胜实败,论者也多认为由于民众尚未真正感受到经济成长,所以经济成果无法转化为选票。那么,当局一定要了解,为什么有人复苏无感?当局又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使复苏有感?
社论指出,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虽然复苏,但复苏情况并不均衡。大体来说,目前北热南冷,都会区热而非都会区冷;受惠于两岸开放增温的产业热,但尚无法从两岸交流中得利的产业冷。这种不平均正是“无感”的来源;还未从复苏中得利的人,自然充满失落,认为复苏无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现况,当局的政策就应该设法挹彼注兹,让各个层面都分享到经济成长的果实。
以开放大陆游客来台观光为例。过去一年多,此一政策已使许多服务业(如航空、旅游、餐饮等)受惠良多;但由于目前仅允许团进团出,从消费金额到消费地区(路线)都受到相当的限制。最近第六次“陈江会”虽已宣布陆客来台人数将增加到每日4,000人,但若要扩大陆民众来台观光带来的影响,带动更多地区的发展,重点就在“个人游”。然而,按照目前规划,“个人游”最快也要到4月才会实现。其实,从台当局“观光局”到民间业者都早已准备好了,就待“陆委会”与“国安单位”点头放行。我们认为,这样的拖延并无实质意义。对于这种可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让更多地区分润的政策,当然应尽速实施。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加大陆客个人游自由的规模,废除对陆客的种种不合理限制,让其效果更为扩大。
进一步来说,要让经济复苏有感,关键就在推动“服务业”。由于目前经济中有许多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情形,结果我们往往赚到产值的“数字”,却未得到经济成长的实质好处。相形之下,服务业多与消费直接相关,既创造产值也带来就业。而且服务业不同产业间的关联性极高,环环相扣,一呼百应;服务业有此特性,才能撑起市面的繁荣。
社论最后说,台当局目前虽有十大重点服务业的规划,但重心是推动服务业的输出。我们在此强调的则是与地方结合的服务业,希望借由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的繁荣。准此,当局应从五市的新格局出发,在各地推动服务业旗舰计划,让旗舰计划带来周边产业并创造就业,这样才可能让每个地区都分享到经济成长的果实。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