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MOU)周六生效,岛内与此连动的“两岸金融往来规范”的出台却是牛步化,而且依然缺少开放的新意与诚意。借用台“金管会主委”陈冲的话,两岸签署MOU代表台湾金融业登陆的绿灯亮了;不过,配套措施设下的门禁依然严格,金融业西进的步伐还是举步维艰,甚而可能危及后续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协商。台湾《联合报》14日社论指出,MOU生效虽让业者看到了商机,但也凸显了台湾金融发展的问题。
社论说,在台湾经营金融事业,专业经理人须谨记背颂并遵循的行政命令多如牛毛,主因金融法规在高度监理的原则下,本来就已订有巨细靡遗的命令、办法,加上众多尚未与国际接轨的内规及不透明的行政裁量,已构筑了很高的进入门槛;两岸之间互动的特殊性,又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般服务业规范之外,再依“两岸关系条例”有了例外规范。在两岸金融MOU签署前,因金融服务业无法登陆,这套例外规范相对单纯;现今双方可以往来了,规范也得跟着变,却是变得复杂了。原本各界期待,两岸金融MOU的签订可催动两岸金融监理的法令群组向正常化靠拢,结果不然,甚至部分是反向而行。
例如需签MOU方能登陆的证券业,西进投资仍须受到不逾净值一定比率的限制,且须与其它转投资并计;如此一来,证券业能投资的额度还是受限,未见放宽。至于开放银行去大陆投资的形式,“金管会”的方向也是飘忽不定,一开始只计划开放分行,之后提出“分行优先,参股次之”,但其执行原则迄今还没有清楚的内容,遵法而行的银行依然只能鸭子划水,动弹不得,而MOU于16日生效的日子却已是近在眼前。
台“金管会”对银行业前进大陆趋于审慎,是避免海外前线的风险牵动台湾母行的安定,监理心态趋于保守,非不能理解;但台湾金融业的海外投资遍布全球,风险控管并非全然新手上路,海外金融监理亦有国际规范可循,会对中国大陆的金融业投资“另眼相看”,其实还是政治上敌我意识心态作祟,对两岸金融往来可能受制于“一个中国”架构的恐惧难除,但这种机会已是微乎其微,因为中国大陆已是经济规模即将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努力与国际接轨,除非绝对必要,不会走回头路。因此,台当局面对金融业登陆,遵循国际监理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即失去签署MOU的意义。
同样的心态也反映在面对大陆金融机构来台的管理上。由于大陆金融机构规模庞大,比如大陆工商银行的市值几是全台金融机构的总和,一家来台就可能吃掉全台;于是,台当局再为陆银登台修正外商银行办理放款的限额,由依总行净值计算,改依分行计算,以免陆银用贷款控制台资企业,结果自是被批开自由化倒车。之后,再以对等原则,在彼岸开放台资银行承作人民币业务前,禁止在台陆银承作新台币业务。
社论指出,台“金管会”东管西限,能不能管得了陆银尚未可知,却可能让金融业纳入ECFA早期收获项目的变量大增。毕竟,在一般的自由贸易协议中,服务业享有超WTO的市场准入待遇,是较易遭到质疑的;而台湾连WTO正常化待遇都给得扭捏,却希望大陆给予超WTO待遇,而少了ECFA市场准入优势的两岸金融MOU,如同少了火柴的空炉,是烧不起来的。
MOU生效在即,岛内各个产业、金融机构及投资人都期待甚深:产业界希望台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希望到这个庞大的市场开拓新商机;投资人希望产业、金融业能因相辅相成而成长茁壮,台湾资本市场更能因两岸金融互通而成为亚洲资金交流的新平台。可是,目前市场收到的讯息就是防、防、防,完全看不到台当局在MOU生效后的金融发展定位;这其实也一直是台湾金融发展的罩门,而MOU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了。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