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19日社论指出,今年六月“内阁”改组后,陈水扁郑重表示二次金改会继续推动。在“行政院副院长”邱义仁强力操盘、主导,“财金部会”首长配合下,二次金改新措施已告出炉,重点包括:(一)由纯公营的台湾银行、土地银行、中国输出入银行合组台湾金控公司;(二)官股不具主导权的国票金、开发金、复华金,将全部释出官股;(三)官股可主导的第一金、合库银、台企银,将加速引进外资。由于陈“总统”任期仅剩约九个月,现在离明年三月大选仅七个月,照说陈“总统”应属“跛鸭”状态,张俊雄“内阁”亦属看守性质,此际“府院”大手笔推出二次金改新措施,颇令人意外,在“立院”也会面临很大阻力,时机与内容妥适性颇值得商榷。
社论认为,台银、土银及输出入银合组“台湾金控”,此举主要是达成“官股银行减半”政策目标。由于稍早中信局已并入台银,因此未来官股金融机构仅剩台湾金控一家,下辖三家子银行,台湾金控短期内也不推动股票上市与民营化。对此我们基本上并不赞同。原因是台银、土银、输银并不具互补性,分行位置重迭,员工心态保守,心态类似公务人员,合并后规模虽扩大,但并无综效与竞争力。而且三合一之后,工会力量更为强大,内部改革更为困难。
此处可举兆丰金为例。五年前当局推动中国商银、交通银行、中兴票券等官股金融机构合并,成为今日的兆丰金,部分着眼点是“去中国化”,去掉“中国商银”这块招牌,现在的作法则是想去掉“中国输出入银行”这块招牌。但一并、再并成立兆丰金之后,合并绩效并未彰显,此可由兆丰金的财报数字及股价在近年表现不佳确认。近周兆丰金股价低于廿元,比合并前的中国商银、交通银行股价低很多,也比民营金控如富邦、中信、国泰、新光金股价低一大截。而兆丰金工会力量十分强大,改革困难重重。我们相信,未来成立的台湾金控,其表现顶多与兆丰金类似,甚至很可能不如,因“大未必美”,日本四大金控合并后,未具综效及国际竞争力,足为借镜。
其次谈释出“国票金”、开发金及复华金的官股,消除“官民共治”的纠纷。我们曾发表社论,指出台湾金融业国际化、竞争力不足,因此“官民共治”不如“土洋共治”。尤其是国票金及开发金有甚多公司治理问题,此时当局抽腿,势必引起冲击。我们认为当局释出官股应慎选对象,以公司治理良好的外资及岛内民营业者优先。实际上,合库持有不少国票金股权,如果合库增加持股取得国票金经营权,成为另一金控公司(合库金控),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也不会增加金控公司数目。也就是前述三家金融机构官股股权处理,应因势制宜,未必要一律释出。因官股释出引发的财团化问题,也不能不考虑。
再次是第一金、合库、台企银加速引入外资,基本上我们支持此一主张。因引入外资可带来诸多好处,也可强化公司治理,提升国际竞争力。以中国大陆的四大银行为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都大手笔引入外资,并将股票在港上市,效率与获利明显提升,股价表现甚佳。现今中国工商银行的总市值超越美国花旗集团,成为全球市值最高金融机构,其作法足供我们参考。
社论表示,必须指出,金改兹事体大,允宜博纳众议,详加策划;尤忌“黑箱作业”、“一意孤行”。由于年底有“立委”选举,明年三月有“总统”大选,朝野对立加剧,“立院”激烈反对二次金改,殆可预见。也因此行政部门似宜暂搁置第一项改革(即成立台湾金控),全力推动第三项改革(即加速引进外资),或可望在有限时间内缴出一张及格的“金改成绩单”。
社论最后指出,当局推动金改,不能仅由官股银行及股权处理着眼,后段班银行加速退场,重要性也不遑多让。除了金融重建基金(RTC)已列管的多家问题金融机构,在今年底前须迅速退场外,因消金风暴肆虐,有另一批后段班银行浮现,其净值已濒临负数,当局应强迫其增资,而外资是较佳选择,可以加速后段班银行财务体质健全化及业务国际化。
(编辑:晓章)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