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折损三个“教育部长”仍不死心,继续“追杀”管中闵
去年民进党当局为了“拔管”接连辞职下台了三任“教育部长”,民众对这个新闻仍然记忆犹新,管中闵因为蓝营色彩,被遴选为台大校长后,民进党当局开始推动“拔管”案,想阻止他就任,不料没有成功,民进党自身反而损兵折将。本以为这事随着管中闵上任而告一段落,没想到还有下文,今年1月台湾“监察机构”弹劾管中闵,理由是担任公职期间替某周刊撰写社论,台湾公务员惩戒委员会7月2日主动公开审理此案。
2日,管中闵在律师的陪同下出庭表示,希望在“司法”前面捍卫清白,本案源头是2018年台大校长遴选结果,因少数有权势者不喜欢这个结果,就铺天盖地抹黑,弹劾不过是政治追杀不成功后的另一次迫害。管中闵说 :“迫害者调取他近二十年所得税资料逐笔检视,包括他未担任公务人员时期,根本非监察权范围,严重侵犯他隐私。”
台湾“联合新闻网”3日发表评论说,管中闵就任台大校长半年,原已令人淡忘,但那个“卡管”到底的民进党狰狞面目又清楚浮现了。
为了“卡管”,蔡当局去年一整年动用“府院党”机器全力追杀,期间赔上了三任“教育部长”,也在去年“九合一”大选中付出惨重代价。原以为管中闵上任台大校长就能就此收手,还给学术平静的空间。没想到,在“蔡英文系”监察委员的主导下,“兼职案”在管中闵上任后一周即通过弹劾。台湾“司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原只能被动受理,没想到“公惩会”祭出公开审理这一招,不管最后审理结果如何,至少先有个抢眼的“起手式”。至此,台湾“五院”中就只差“考试院”没能在“拔管案作出贡献”了。
可议的是,为了查这起兼职案,主事者居然可以去调管中闵过去20年的所得税资料,逐笔检视,要求相关单位详细交代过去与管中闵的来往经过,就只为在其中找到“犯罪证据”。这样的查案方式不仅完全不符比例原则,更逾越了民主的界线。然而,为了“卡管”,这些都不重要了。
台湾“中时电子报”2日发表评论说,民进党掌控权力,贪得无厌。取得台当局执政权,又以多数席位掌控了“立法权”之后,还觉得不够,透过台当局领导人对“大法官”、“监委”提名,正逐步掌控“大法官解释宪法”的权力,以及“监察院”纠举百官的莫大权柄。
“拔管”案是民进党行政部门搞出来的名堂,备受各界指责之后,民进党改循绿色“监委”管道,将管中闵弹劾,企图再透过“司法院公惩会”的管道,达到“拔管”的最终目的。
“大华网络报”4日发表评论指出,台大校长管中闵自从被遴选为校长之后,一路被民进党当局“追杀”到底,“行政、立法、监察、司法”四权都动到了,去年让他一年多年无法就任,就任后,有继续利用“监察权”弹劾他。
民进党当局“拔管”的事,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行政机关相互配合,找尽各种理由,包括管中闵曾赴陆讲学、担任独立董事等等,都被用显微镜来放大检视,并且三位台当局“教育部长”因为“拔管”不成而被迫下台,结果却是鸡蛋里挑不出骨头,最后才让管中闵就任。
老实说,这件事如果到此为止,民进党当局虽然损失惨重,折损三个“教育部长”再加上“九合一”选举大败,但至少已经止血了。以台湾民众善忘的特性来看,也不致于会影响到未来的台湾领导人选举。令人意外的是,蔡英文提名的“监察委员”仍不放手,以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管中闵。
这些“监察委员”弹劾所依据的事实以及理由,只要稍微懂事者皆知其为罗织,因为管中闵为杂志写稿,不论稿酬多少,不论是否为定期,皆不是兼职。即使从“铨叙部”以及台湾“大法官”的解释来看,也不是兼职。然而提案“监委”就像不闻的聋子、不视的瞎子,硬是通过弹劾案,将管中闵送上了“公惩会”。民进党当局内部对于管中闵一人一事的执着,已超乎一般常轨,这种超乎常轨的执着,背后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在评论者看来,管中闵个人与民进党并无太深的恩怨,因此,执着“拔管”并非针对管中闵一人,而是管中闵担任台大校长一事踩到了民进党的红线。老实说,这已经不是管中闵一人之冤,而是一个群体之冤。在这个群体之内,任何一人被遴选为台大校长,都会面临管中闵所经历的政治追杀。这个群体存在于民进党的心中,完全由其定义,说你是你就是。如此追杀管中闵,已经产生了寒蝉效应,未来还有谁敢步他的后尘来竞选台大校长呢!
管中闵被民进党“追杀”一事说明:后冷战时代,杀死民主的凶手不会是军人,而是民选的领袖,他们穿着“合法”的外衣,用各种的借口来整肃异己,来扩张权力。
管中闵日前的声明引用了金恩博士的一句话,“最终极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压迫与残酷,而是好人对此的沉默。”在管中闵案中不要说好人了,台湾政治精英的沉默就已暗示台湾民主暗淡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