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分享创新创业经验:打开心胸,就能融入大陆
“大陆的好处是发展飞速,你可以很快速地成功,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快速地重新开始,快速得到成长。这是和台湾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谈起自己在重庆创业的经历,台湾青年钟秉杰感触颇深。近日,几位即将赴福建参加第十七届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代表接受记者采访,分享各自“登陆”的见闻和经验。
台青“登陆”寻常事
连泰瑞是上海麦可将文创园创始人,每年都有四五十个台湾青年到他的文创园工作或实习。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两岸青年交流的整体趋势不仅越来越好,台青“登陆”更是已经变成了潮流。“前几年,台湾青年要过来这边,都不太好意思和朋友说,甚至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但是现在,来大陆已经是很普遍、很热门的活动了。年轻人在自己的职业规划里面,加入来大陆考察、实践的环节,大家都习以为常。”
对于两岸青年交流越来越热络的大趋势,厦门4928涂鸦馆创办人侯彦志也有切身体会。作为厦门市思明区台湾青年创业辅导中心的创业导师,他告诉记者,“大陆的惠台31条和福建的惠台66条推出之后,确实对整个台湾影响蛮大。尤其是今年,特别多台湾青年到厦门,到福建。其中一些台青也常会来我店里面,请教各种项目落地的问题。希望到福建工作的台青,数量有很明显的增加,这个趋势很清楚。”
创立了国家级众创空间“青瓦众创空间”的大陆青年刘剑锋对这一点同样感受深刻。今年5月下旬,他随“2019年两岸创新创业邀请赛”活动赴台交流,到访台湾岛内多所高校。让刘剑锋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接触到的台湾年轻人普遍认为市场在大陆,对于大陆的创业基地和双创政策都很感兴趣。
“入乡随俗”好扎根
当然,到大陆发展只是第一步,如何更好地站稳脚步扎下根来,是很多台青关心的问题。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代表们作为“前辈”,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见闻。
重庆崧琳设计公司创始人钟秉杰认为,台青在大陆一定要懂得“入乡随俗”。“不仅是生活上的入乡随俗,也包括工作思维的入乡随俗。”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是台湾人,但是既然要在重庆扎根下来,就得学会吃辣。工作领域也是一样,台湾年轻人难免以台湾的成功经验先入为主,但大陆和台湾的生态不同,不同的城市之间也有巨大的商业环境差异,必须要学会适应。“当下,大陆的发展机遇不但为台湾青年带来了快速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也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创业试错的可能。”
侯彦志也强调,很多台青对大陆不了解,觉得台湾经验还有领先优势,但大陆的产业创新速度超乎想象,互联网相关行业更是远远超越台湾,“台湾年轻人要能跟上节奏才行。”
连泰瑞则提到了一个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两岸青年交流基础的“制度认知”。他建议真正想在大陆扎根的台青,一定要明白大陆的各种制度跟台湾不一样。“这些制度,你在来之前,或者来了以后,都应该努力去了解。比如四套领导班子是哪四套?这个问题你问99%的台湾人,他们都讲不出来。但是你来大陆发展,就应该知道。”了解大陆的制度,对于消除台青的误解和歧见,有着根本性的作用。“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在反映民意这一块,大陆有一个非常高效的系统。”
事实上,包括“青瓦众创空间”在内的众多创业基地,也都在帮助台青从各个方面适应环境。据刘剑锋介绍,厦门的“青瓦众创空间”已经办过7次创客沙龙,帮助台青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从他们(台青)落地办卡开始,我们就在提供帮助和服务了。”
“归零”心态利融合
受访青年代表都认为,两岸融合发展对台湾青年而言是大机遇更是大远景。但是唯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融合、以认同的姿态投身发展,才能真正与大陆青年一起,共担民族复兴的使命。
连泰瑞认为,台湾青年要有“归零”的心态。“不要被在台湾的认知或者外界的媒体影响,然后带着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概念来了解大陆。把自己先变成白纸,会看得更清楚。”而第二个“归零”,是要打开心胸去看这个世界,看大陆现在的情况,不要被过往的经验绑住。“这样才更容易融入大陆,也更容易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钟秉杰看来,两岸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台湾青年的迷思和局限。他认为,当台青来大陆的数量和频率达到一定程度,这种迷思才能破除。“等到从台北去北京、去上海,在台青心里面感觉像去高雄一样日常、方便的时候,就真的是融合了。”
侯彦志在大陆创业已经迈入第八年,用他的话说,自己算是“蛮融入这边的生活”。他强调自己是中国人,所以面对大陆的未来和处境,“应该要有感同身受的感觉。”福建平潭台籍幼教老师、第十六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亚妏也强调,年轻人有时间也有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往前走,因此不应该追求安逸和稳定,更要投身其中、完成青年一代的社会使命。
来自台湾桃园的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导师范姜锋是首位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以“两岸青年工作的热心人、两岸青年交流的使者、两岸青年创业的摆渡人”自我勉励。他强调,自己愿意化身台湾青年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的引路人,“使我们这一代人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记者 王平)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