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损害劳工权益 民进党变“资进党”
台湾《联合报》12日社论指出,台湾“劳基法”在劳工骚乱及“立委”昏睡中三读,蔡英文和赖清德分别向社会致歉,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却破口大骂在野党作乱,真是奇特的景象。两年的“修法”摆荡,蔡当局一度梦想飞扬,却发现此路不通,最后只能绕回原点,结果劳资关系被撕裂得更严重。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社论指出,遗憾的是,即使是这样一场为了“松绑劳基法”“一例一休”过度限缩的修法,在朝野角力下,却又出现了新的纰漏。原本不在“行政院修法”版本中的第卅二条第一款──“加班费可依加班时数换成补休”,竟因“立委”临时起意擅自追加,并倏忽变身过关,未来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劳工拿不到加班费的问题。这一条,和轮班制工时间隔下修为八小时,都将成为新版“劳基法”的恶性肿瘤,侵蚀劳工权益。所谓治丝益棼,莫此为甚。
“加班换补休”的点子,始自国民党“立委”蒋万安的主张。其原意是,劳工加班应给予加班费,若要换成“补休假”,应该依加班费率“加成”计算。谁料,民进党将之化成条文,却去掉“加成”设计,改为“以一比一”计算,且规定须在当年结清。如此一简化之后,劳工因与资方协商的能力有限,未来拿不到加班费的情况恐将成为“新常态”。
社论中说,“劳基法”三读之后,这一条文遭到劳团严词批评。但是,民进党似乎想把责任全推给蒋万安,却不检讨自己为何曲解原意,故意“修恶”,致使劳工权益受到侵害。尽管台当局“劳动部长”林美珠声称,这项漏洞,未来将透过加强劳动检查及在制订“施行细则”时予以补正。但无论如何,要用行政手段来填补“立法”的疏漏,不仅有效力上的疑义,也是事倍功半。这和林全任内用暂不处分、从宽解释等方式释法,其实如出一辙,是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滥用。
比较民进党十三个月来两次修改“劳基法”的反覆变化,殊堪玩味。上一次“修法”,是挟着蔡英文刚上台的意气昂扬,官员大话连篇,充斥着照顾劳工的善意,对台湾产业经营的现实却视而不见,以为劳资关系可以任由执政者揉捏打造。这一次“修法”,则是在执政挫败的压力下勉力进行,希望藉着“务实修法”力挽狂澜。未料,上次向劳工抛出的善意,却如同海啸一般汹涌反扑,让蔡当局几乎难以抵挡,“资进党”的封号深深烙在民进党身上,蔡英文的民调则跌到两成六的新低。
社论认为,以肤浅的方式解读,会说这是“民意如流水”,或说蔡当局咎由自取。但如果抛开技术面的运作问题不谈,回到政治基本面看,我们认为蔡英文必须修正她的执政方式,用更大、更高的格局来面对问题,才不会陷于左支右绌。蔡英文过去一年多的失败,主要是忘记了自己身为台当局领导人的高度,而以民进党主席的角色在治理。也因此,她一心只想着要打击和惩罚政治对手,要用政策来拉拢自己的支持者,用权位来奖赏民进党内的伙伴,用漂亮的谈话来凸显自己的形象。她忽略了,一个缺乏全境视野的领导人,很难持平地领导;当她忙着照顾自己人的利益,或说些华而不实的大话时,反而会使人民离心离德。
当然,我们不能说蔡英文的各项施政没有善意;但是,如果未经理性思考,有些善意就会变质走味,甚至变得有害。以“劳基法”为例,第一次“修法”是为了向劳工交心,但对劳工的善意就变成对资方的挤压,结果连第三方的消费者都同受其害。第二次“修法”是为了改正上次的偏倚,却因一意想着资方立场,所以又变成另一种一面倒,引发劳团倒戈。
社论强调,如果“善意”和“理性”只能二选一,我们希望蔡英文先理性,这是能给予人民的最佳礼物。有些话不必讲得那么漂亮,有些事不必溢着百分百的正义,具有说得出道理的理性也就够了。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