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不要再让圣诞老人“霾”怨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台湾天气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彭启明的评论文章指出,上周赖清德拍板通过的“红害减半大作战”,如果比较“14+N”,或是过去国民党推动的政策,几乎大同小异,同样一群思维的文官,虽有方向与口号,但实际治理上几乎要靠地方落实,民众信心普遍仍不足。所以,全民要有一起减量的决心,用专业科学、数据及民众参与来产生决策行动力,莫只让数据成为台当局倡导的工具。
评论摘编如下:
今年台湾的圣诞节,不少小朋友可能很失望,因为圣诞老人受到雾霾影响,能见度差,一直迷路,虽然预测上会有影响,但过于轻忽,导致礼物赶送不及……
无独有偶,不少住在北京的台商却传来近期北京的蓝天和清新空气照片,好像大陆空气越来越好,台湾越来越差。
台湾的空气到底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从官方的数字来看,的确在悬浮微粒年平均值或极端污染日数是逐渐地递减,不过随着民众意识提升,原来过去以为的雾竟然是一种有污染的霾,忍受程度降低及全民关注的增加,台当局的作为无法获得民众认同,普遍觉得空气越来越差。
从目前台当局“环保署”告知民众的,造成污染物的来源有很多,因此要全面推动减量,显然台当局还无法厘清到底做哪些工作是最有效的,如何管考让民众有感,做最有效益的改善评估,在空污政策的数据治理上,也无法让各界很透明公开地知道。上周赖清德拍板通过的“红害减半大作战”,如果比较“14+N”,或是过去国民党推动的政策,几乎大同小异,同样一群思维的文官,虽有方向与口号,但实际治理上几乎要靠地方落实,民众信心普遍仍不足。
建议赖清德应厘清:“只要燃煤电厂降载、关燃煤电厂、启动核电厂,空气就会好?”、“把公营事业排放成为全世界最严标准,空气就会好”等似是而非的观念,回归数据治理。而且要让大家知道,在这岛上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是台湾空气污染的贡献者,必须要一起改变生活型态,例如在交通拥挤区划设低排放区,限制高污染车辆或老旧车辆通行,确保民众暴露风险的降低。全民要有一起减量的决心,用专业科学、数据及民众参与来产生决策行动力,莫只让数据成为台当局倡导的工具。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