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9日发表赵家麟分析文章说,台湾“教育部长”潘文忠8日在台南接受中评社采访时否认社会(历史)课纲“去中国化”,但相关说法并不能化解外界疑虑。这场课纲之战,就要进入公听会阶段,是真要广纳建言或只是过场走秀?还待观察。
据查,已于7月公告的台湾课纲草案,将自9月3日起在岛内各县市举办22场次公听会,搜集各方意见后,预计最快明年初交“教育部”课程审议会(课审会)审议,预定2019学年上路。
社会课纲的争议,历经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一直就在“去中国化”、“本土化”、“台湾化”之间拉锯,也让学术教育的专业讨论失焦。“天然独”或“天然台”的说法,也和历史教科书的改写被相提并论,成为政治角力战场。
2015年“反高中课纲微调运动”,学生上街头抗争、联署反对,并获得当时在野的民进党强力声援,演变到绿营执政县市串连响应宣示采用旧课纲、旧课本,最后逼得马英九当局的“教育部长”吴思华让步,不再反对高中用旧课本,开放自由选用新、旧版并行,大考历史科命题也会避开争议。
这项透过行政手段决定课纲版本教科书的做法,已有前例,是否会在未来重演?有几个观察点:
第一、多数历史学者、教师保持静默,多数不愿和“教育部”唱反调、卷入纷争。质疑课纲草案的声音,在未来4个月公听会阶段,能发出多大的音量?战斗力强弱是其一也。
第二、9月3日起全台举行的22场公听,是执政者真心要倾听民意?或只是过场而已?如果只是年金改革翻版,执政当局早有定见,那公听会也只是一场场避免被贴上“黑箱课纲”的仪式秀,更加的让反对者失望、愤怒。课纲衍生社会纷扰恐怕将不下于2015年的“反高中课纲微调运动”。
第三,公听会若改变不了被质疑“去中国化”的课纲,2018县市长选举将是关键一役,看绿转蓝县市能否采取行政手段翻案。“两国论”课纲一旦上路,对两岸关系加重撞击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