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习马会”作用 路遥知马力

2015年12月24日 09:0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美国《星岛日报》23日发表评论说,两岸关系从1949年隔海对峙到今天已经走过66个年头,这66年里两岸关系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1987年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外省籍老兵赴对岸探亲,正式打破长达38年“老死不相往来”的分隔状态,将两岸关系带入民间交流时代。

  第二次重大突破是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正式打破两岸当局从不往来的政治互斥状态,将两岸关系带入两会协商时代。

  “习马会”是两岸关系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正式打破两岸公权力机关需要通过白手套才能交往的政治定位不确定状态,将两岸关系带入最高层级直接交往时代。

  相较于前两次的重大突破,“习马会”迈出的脚步在历史跨度上实属空前。“习马会”为两岸政治交往模式树立了新的历史标竿,向两岸人民与全世界释放出巨大的政治和解信号。“习马会”也大幅提升了世人对两岸未来政治互动的想像。

  “习马会”并以最明确、最高规格的政治对话形式,确认“九二共识”乃是7年多来两岸关系得以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持续前进,最关键也是决不可动摇的政治前提,是确保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定海神针。

  由于马英九的任期到明年5月届满,“习马会”的政治宣告未必能确保台湾下一任领导人延续马英九的政策路线或继续坚持“九二共识”,但“习马会”已经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两岸关系勾勒出明确的道路选择蓝图。横摆在台湾面前的是两条清晰的道路选择,或是选择导向深化和平发展的阳关道,或是选择导向碰撞冲突的独木桥。

  这将让岛内的政治人物很难继续以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美丽而空洞的词藻来蛊惑选民,即使能蒙骗一部分选民于一时,也无法长期奏效。因此,“习马会”的政治约束与引导作用将是长期的、持续的,对其政治效果的评价也应该是站在历史高点向远处眺望,而不拘泥于短期的政治效应。

  这就好比,当我们评价“九二共识”与1993年“汪辜会谈”的历史作用时,不会仅仅关注1994年之后两岸关系波折横生,而低估其长期的引导效果。在1995年到1988年之间,因为李登辉的康奈尔之行,与全面推动重返联合国运动,正面挑战大陆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底线,“汪辜会谈”曾经中断4年。两岸政治关系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更陷入急速冷冻的停滞阶段,政治互信全面倒退,两会协商机制也中断了8年之久。但两岸关系在2008年以后峰回路转,还是藉助“九二共识”提供的既有政治互信基础与两会协商树立的交往模式,迅速回到和平发展轨道,并开创出一连串的新局。

  如果我们将“九二共识”比喻为撑竿跳中选手倚赖的那支撑竿的话,过去20多年里,这支竿一次又一次让两岸关系一举跨越之前难以想像的历史新高度。从1993年的“汪辜会谈”确立两会定期协商机制、2008年全面启动“三通”与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2010年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定(ECFA)到2014年一举突破两会框架,开启大陆台办主任与台湾陆委会主委定期会晤机制。每一次的突破,都意味着在“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基础支撑下,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仍蕴藏巨大的潜在能量有待发掘。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