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又称为“自造者”)概念来源于英文Maker和Hacker两词的综合释义,指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他们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与软件、网络创业有所不同,创客的创意多了硬体设计与制造——自己的点子自己做。在开放原始码硬件平台(如Arduinos)、3D打印机等工具的辅助下,创客们可以将自己脑中的发明构想制作成实物。
创客理论的提出者Chris Anderson预估,“创客运动”未来将扮演加速器的角色,让数位世界真正颠覆现实世界,推动划时代全民创造新浪潮,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台湾如果能赶上这一波浪潮,是走出闷经济的一大机会。
台湾《旺报》16日发表评论说,目前全球已遍布近千个开放工作空间。台湾的Fablab Taipei、Taipei Hackerspace等创客空间在业界小有名气。深圳、上海、北京则是大陆最为活跃的3大创客城。
“创客运动”在大陆已进入商业化阶段。深圳的创客空间、设计服务、硬体加速器及群众募资等创新产业链已做到“无缝衔接”,可迅速把制造家的小设计转换成产品原型或样品,实现小规模量产,并贩卖到全球销售网。而台湾虽然有不少创客平台和制造供应链,但还未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缺乏具有产业整合力、能打通所有横向连结的企业(比如深圳的Seeed Studio)。
台湾年轻人安于小确幸,竞争压力相对较少,勇敢追梦的氛围相当浓厚,有机会出现更多的创客。同时,台湾在硬体产业以及设计、工程人才方面有优势,相信可以发挥出“软件+硬件+设计”的强大整合动能。
大陆有优质的供应链和流量强大的互联网,台湾有领先设计力和制造水平,因此,在发挥“创客经济”效能方面,两岸可以利用资源价值上的互补找到合作的契合点。
提升“创客经济”活力大陆市场是台湾的重要依托。虽然多数创客产品以高利润率、依靠细分人群获得收益,基于两岸消费者对客制化、高端化、智能化产品的相似认同,多元化的“小众商机”可以在大陆市场找到生存机会。
两岸都面临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压力,以更积极的作为推动“创客经济”是因应现实挑战、顺应时代浪潮的务实之举。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