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三

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宅、娇:台湾年轻一代与过去区别大

2014年10月23日 15:3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校园社团走向死胡同?

  台湾《立报》22日社论指出,网络虽在2000年泡沫化,但随之而起的社群网络却也改变世界。

  台湾2014学年度才开学一个月,本来是校园内各社团迎新的重要时刻,但不少校园里的社团,却出现招不到新人窘摬。换句话说,没有新血投入,社团面临倒闭已是不可避免的状况。

  对于50、60年代生人而言,没有社团生活等于没有大学生涯。60年代,鹿桥出版《未央歌》,描述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涯,让这个时期大学生人手一册。这种对大学生涯的向往,是挤进升学窄门的乐趣。

  那个属于“未央歌”影响的年代,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大学生活代名词。这或许与当时为了进窄门,联考之前的生活封闭性有关联,但无可厚非的是,进入大学与否,绝对是人生重要一页。

  60年代,在“未央歌”的推动下,学子进入大学后,总想着回馈社会,崇高的服务理想,让服务性社团成为大宗,如山地服务社、慈幼社、社会服务社等,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前往偏乡教学服务,有时为了提高竞争性,连周六、日也会到育幼院、养老院加班。

  在知识学习性的社团方面,如诗社、国学社、辩论社等,也能在校园里绽放知识花朵。甚至于有人以为,大学里的恋爱学分,也只有在社团里面,才可以体会到,所以没有参加一个或两个以上社团的学生,简直逊掉了。

  才不过20年时间,随着教改推广各地广设大学,甚至于入学的多元方案,都让社团的存在出现危机。更重要的是网络虽在2000年泡沫化,但随之而起的社群网络,却也让世界改变。

  有人说,当网络取代马路,社群网络取代社团活动后,智能型手机可以让每一个宅男宅女都在网络上大为活跃,谁还稀罕参与学校社团。

  这样的变化,让人忧心是校园人际关系大退化,社团的发展萎缩是一个警讯。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