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9日发表社评说,这是一则小小的新闻,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某媒体报道日前“立法院”施政总质询时,“国发会主委”管中闵在看一本“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的闲书,民进党“立委”逮到机会就批评,认为行政官员对“国会议员”监督丝毫不在乎的态度,或许就是当今执政者与执政团队的缩影。虽然管中闵当天就表示对“立委”指正会深自检讨改进,但我们要套句民进党前主席苏贞昌的话,管爷看闲书,刚好而已。
社评摘录如下:
管爷在施政总质询看闲书,其实是一个讽刺,反映的并非行政官员对“国会”监督毫不在乎,而是行政官员对质询制度的无可奈何!这则小新闻,其实是大问题。
台湾当前的质询制度有两大问题,一是没有效率,二是水准低落,往往沦为作秀的场合。首先谈效率问题,“立法院”的质询分为“院会”的总质询以及“委员会”内的质询,总质询为“立法院”开议,其次数由程序委员会定之。总质询时,“院长”及各部会首长均应出席,这是针对“院长”施政报告的质询。至于“委员会”质询,则由各委员会的召集委员安排,被邀请的首长都得出席。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是“立法院”会期期间,经常可以看到行政首长在“立法院”内穿梭。这样的安排对于行政首长来说,虽不致于疲于奔命,影响行政效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算是在内阁制鼻祖的英国,口头质询的时间每周一至周四每天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其中星期二及星期四下午为首相答询时间。质询事项更应事前预告,以让行政首长可以充分答询,而不是像台湾的质询制度,像是电视节目百万小学堂的测验。英国质询制度的安排,就是为了兼顾在野党的监督以及行政效率的维持。
其次是水准低落问题。质询制度的设计,以监督为主,同时也提供政党之间政策辩论的场域。然而橘逾淮而为枳,质询制度到了台湾变成了个人作秀的场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立法委员”在质询时,不是准备看板,就是准备道具,有如演员在表演一般。就质询的内容而言,我们很少听到掷地有声的质询,反而都是一些意在羞辱官员的质询,简单的说,充满了对人不对事的感觉。
这样的质询制度,对官员其实是一种煎熬,难怪管爷要以看闲书来表达另一种形式的抗议。
事实上,这些问题大家不是不了解,而且台湾的总质询制度也曾经历数次改革,但不论怎么改,似乎都无法解决这两大问题。在我们看来,“立法委员”本身就是问题的来源,由他们来推动质询制度的改革,有如请鬼拿药单。由小见大,质询制度反映的也是台湾民主政治不成熟的一面。我们希望民进党“立委”在批评管中闵之时,能够更深入一点看清问题的本质,并且反省当前质询制度对民主政治及台湾发展的伤害,从而彻底改革,让管爷们没有藉口再看闲书了。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