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运对台湾社会来说不是新鲜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台湾历经两次政党轮替,一般认为民主已臻成熟,却发生了太阳花学运,其规模与冲击更超过1980年后期以来的历次学生运动。如今,这场运动的短期效应已逐渐沉淀,应该可以冷静探究其本质与长期影响。
台湾《中国时报》27日社论指出:太阳花学运导因于台湾“立法院”审议《两岸服贸协议》时的蓝绿对立,其诉求虽然多变,主轴是反对、质疑两岸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希望透过设置层层障碍,减缓两岸经济整合的步伐,太阳花学运的领导人普遍具有“台独”倾向,更藉由这场群众运动渲染台湾民族主义思潮与情感。
在太阳花学运过程当中,若干老牌的、过气的“台独运动家”一时之间找到了舞台,获得了新血,新老“台独”之间完成了政治上的“隔代遗传”,反倒是面临两岸政策转型抉择的民进党,和太阳花学运的骨干出现若干扞格。太阳花学运另一个现象是,“台独”主张在台湾社会出现贫富分化、财团垄断、青年失业的趋势下,将“台独”政治主张和民生社会经济面向的政策论述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早已褪色的“台独”论述一时之间仿佛出现了新内涵、新生机。
最后,太阳花学运中崛起的青年社运、学运分子纷纷迅速的投入政治,即使他们对政治的看法还是立基于对现实的稚嫩想像,但是从学运政治明星的出现,到草根政治的参与,台湾政治版图确实出现了一些新裂缝,其未来裂变的方向还在发展之中。
包括大陆、美国和日本各方面的台湾研究单位,都密切关注太阳花学运究竟对两岸关系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关于这个课题,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太阳花学运确实反映了相当部分青年对两岸关系的疑虑,不容否认,由于民进党执政8年期间的所谓本土化教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根绝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连带,青年世代对于“中国认同”无疑是陌生的、冷淡的。但是这不等于青年世代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然的、先天的加以排斥。
如果要更精准的描绘台湾青年世代的认同问题和两岸立场,就应该要注意到其“多元复杂”的样态。一方面,是青年世代的本土意识比较浓烈,二方面,青年世代对于新的机会、新的可能性仍充满探索的兴趣,对“大陆”及其提供的生存发展机会不必然排斥拒绝。三方面,青年世代对于公平正义较敏感,对现实利害的估算较排斥,可能更容易从抽象的某些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来认识、看待两岸关系的发展。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青年世代的思维是善变的,尤其是当青年们渐渐进入社会生产体系之中,面临现实的经济生活课题,就会慢慢扬弃单纯的意识形态考量,而会更加从务实的生存面、经济面来思考两岸关系对其实际生活的影响。
第三,蓝绿政治板块和“统独”意识形态的光谱分布,近年来已经呈现凝固化的现象。若干比较具有公信力的民意调查资料显示,近10多年来,台湾民众的“统独”意识形态立场变化不大,从长期来看,主张统一和主张独立的民众比例已经相对固定化,即使因为一时政治事件而起伏,拉长时间来看,其上下摆荡幅度仍没有背离长期稳定的轴线。而深入研究台湾蓝绿政治板块的学者也注意到,蓝绿政治版图已趋于稳定,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例,过去十多年来选民的投票行为都相当稳定,蓝绿板块现在还是“55对45”。
学者更指出,台湾政治版图的形成,是因为对特定政党存有根深蒂固的排斥感,这是一种意识型态,而且“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进一步说,在因为新闻事件而起伏波动的民调中,或蓝或绿的支持者往往在特定时间点怯于、不愿表达政治态度,但是呈现在投票行为中的政党支持度,却是摆荡幅度相当有限,呈现某种“超稳定结构”的现象。
第四,影响两岸关系发展以及民众态度的,还有台湾所处的国际格局,这是影响台湾民众思维与政治态度走向的另一个基本框架。中国大陆与美国虽然彼此在基本价值、现实利害中屡有摩擦龃龉,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却有相当稳固的共识,而对中国大陆和美国的这种态度,台湾民众也有相当清楚的认知。
青年世代思维多元、复杂与善变,台湾内部蓝绿版图和外部国际格局的超稳定结构,决定了两岸关系仍属基本稳定局面,也提示我们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事业时,需要认真着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