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媒:国民党为什么难得到年轻人认同?

2014年05月08日 10:5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日前发表一篇法学教授、律师陈长文的评论文章说,太阳花学运主要领导成员表明支持“台独”。马英九宣示国民党务改革,争取青年认同。借由这样的并列,想谈一个问题,为什么国民党看起来,在争取年轻人的认同上似乎遇到不小的困难?

  作者说,不久前,和一位他的学生聊时局,学生说了个有启发性的观点:“台湾绿营对于台湾定位,也许论述或有不同,但究其实,核心就是‘台独’;而国民党则是反‘台独’。”接着这名学生说:“‘台独’是信仰,但反‘台独’不是;信仰产生说服、信仰产生力量,当信仰与非信仰对决,信仰的力量会大于非信仰。”

  作者说,我忽然理解,为什么国民党在青年认同的争取上,会出现障碍。那已不只是组织层次的问题,更是思想层次的问题。

  文章说,确实,“台独”是信仰,反“台独”却不构成信仰。反,是一种中心不定的否定。之所以反“台独”,严格说来,反的核心,是担心实践“台独”要付出的代价。

  这样的反,力量悬于“恐惧”,恐惧只能让人逃避,并不能从内我中形成拥抱的力量。恐惧也让人反感,而拉远恐惧方与恐惧源的距离。试问,如果“台独”不需要付出代价,反“台独”还会拥有力量吗?

  也有人认为,也许反“台独”不是信仰,但“中华民国”是信仰。蓝营基本上不在“统独”的坐标上表态,但紧紧抓牢“中华民国”认同,这可以上纲成信仰,这一点,大致符合目前台湾社会氛围。也由于符合台湾社会氛围,所以绿营也不愿,或至少阶段性的不愿否定“中华民国”认同,形成蓝绿当前某种公约数。

  但从现实内涵端,台湾的“中华民国”信仰代表的是现状的维持。但这样现状维持的“中华民国”,还是有内在定性的不稳定性,是暂时状态?还是永恒状态?或者在诠释上,“中华民国”信仰就是反“台独”?或者是一种“台独”的转化?

  如果统一是信仰。然而,去问问国民党,国民党的意思极限大概也只到“不反对统一”,最多再上推到“未来的、有条件的统一”,却恐怕说不出“支持统一”!

  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正是一种典型的“反台独”论述,“不统”,是说不出“统”;“不独”,是反“台独”;“不武”,是不想与威吓者同边。这三不,一度支撑了蓝营的意识定位,但终究带着偏安的消极性。

  再跳回所谓的“台独”信仰论,绿营的领袖,不管心中对“台独”的倾向是浓是淡,在公开的表态上,也须让自己的内在“台独”保持某种程度的外在暧昧。这可能是一种“有条件、非现在式的台独论”,也可能是一种“把现状等化为某种台独形式的独台论”。所以,“台独”,在政治外观上,也并非可以完全的发挥其“信仰力量”。所以,绿营才会阶段性的不排斥“中华民国”做为公约数。

  但这种经过转化或诠释,非直白式的“台独”,在太阳花学运中,已经开始产生了质变。太阳花学运主要的领袖成员的直白“台独”,意谓,一种纯粹的“台独”信仰,已经突穿了老式绿营政治人物在纯粹“台独”之外所加的暧昧外衣,这纯粹的“台独”,已在新一代的年轻绿营精英的号召下破茧而出。

  若要再进一步深探,则会发现,这样的信仰与非信仰,在年轻人身上的落差作用,又会被特别的放大。为什么呢?

  人不轻狂枉少年,年轻人具有对冒险钟情、对束缚反抗的倾向,愈是压抑,只是蓄积年轻人更大的弹力。

  年长者也曾年轻,但已“弹性疲乏”,这疲乏是热情的冷却,也是对冒险的退却。年长者,在经年累月的奋斗后,多多少少已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拥有了一些社会资源,他们倾向于安定,也曾经热血冲撞过的他们,知道冲撞后满身是伤的痛苦,知道跳上云端摘月会摔得骨折筋断。

  他们学会了务实。而这也是长一辈绿营政治人物要为“台独”加上暧昧外衣的缘故,他们不想冒进,而造成务实的人的疑虑。

  但年轻人不是,因为还不确切意识到何谓痛苦,甚至会有一种冲动,正因为要承受痛苦,所以更要去试它一试,当作曾经年轻的某种证明、某个勋章。

  可是,要知道,此时年轻人的想法,是未来社会意见的预测,“台独”一旦在台湾年轻人的世界取得更大的信仰,也等于预言,直白的“台独”将成台湾的意识主流。对这样的发展脉络,蓝绿红,不同的政治系统,要如何看待呢?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