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19日发表社论说,蓝营“立委”以美牛模式的麦克风突袭,绕过绿军霸占主席台的杯葛阵式,将“两岸服贸协议”送进“院会”存查。以闹剧对付闹剧,实在不成体统,亦都是程序的帽子戏法,却可能决定了服贸的实质面貌,这是“立法院”之耻。而令人好奇的是,如果5月蔡英文当选民进党主席,她领导下的绿营,未来在“国会”能否展现不同于今的面貌?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社论摘录如下:
蔡英文日前高调宣布参选民进党主席,挑战苏贞昌的领导。她在声明中说:“民进党和台湾社会都需要往前跨出一步,时代变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变了;如果我们坚持活在过去,我们只会被世界淘汰。”一般人或许认为,蔡英文强调的“变”,是指民进党“逢中必反”的政策应该调整;但对照她稍早指责民进党的“私有化”倾向,她对政党角色的反省应不仅止于此。
政党“私有化”是个值得玩味的提法。蔡英文月初在高雄演讲时说,政党应该是种“载具”,民进党在1980年代就属于“载具”,但演变至今却出现“私有化”现象;并谓,目前民进党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党“还给社会”。由此可见,蔡英文批评的,是目前民进党扮演的角色“公共性”不足,甚至有被党内某些个人或特定群体把持的倾向,这是她对党“私有化”的忧虑。
蔡英文这项“民进党私有化”的谈话,引起苏贞昌勃然大怒,驳称“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并称民进党不是“载具”,而是引导民意、爱台湾的力量。对照之下,蔡英文强调的是政党“承载民意”、“反映民意”的功能,因此才有“载具”之说;至于苏贞昌,则不仅将政党的地位置于人民之上,甚至视人民为政党可驱遣之“工具”,因此才会有“引导民意”之说。
事实上,要谈民进党的“私有化”,看看该党近20年的变化即一目了然。从党外时期的“公政会”、“编联会”并立,到建党初期的“美丽岛”、“新潮流”分立,派系至少是建立在理念或路线的异同。而演变至今,却仅见“苏系”、“谢系”、“游系”等打着个人旗号为簇拥的小团体,彼此不时透过斗争或结合而争逐利益;这不是民进党的“私有化”是什么?
再看,20年前资源缺乏的民进党,是靠着耕耘公共领域的荒芜地带,来争取与积累社会大众的信任;而今天,民进党的政治活动则完全以对抗与削弱执政党为能事,以换取自己执政的资源,根本不在乎牺牲台湾的未来及民众的利益。这样汲汲追逐一党之私、罔顾台湾整体发展的政党,以撕裂社会的手段把政治推向“私有化”的窄巷,又如何赢取社会民心?
蔡、苏两人对政党角色的不同诠释,姑不论是策略上的差异,或者是理念上的基本落差,都可以看出蔡英文对目前民进党的作为感到不满,认为不足以吸纳社会主流价值及中坚力量,甚至没有足够能量带领社会往前推进。这点,正是她宣布参选党主席挑战苏贞昌的主因;因为她明白,若无法争取到中间力量的支持,民进党不可能走完“最后一哩路”重返执政。
然而,从“看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其实有一段艰难的鸿沟需要跨越,包括蔡英文自己的“论述”与“行动力”。最简单的问题是:假设蔡英文当选主席,她能号令绿营“立委”在“国会”进行良性制衡,让台湾的民主和立法品质有效提升吗?以目前民进党“立院”党团的情况,在少数恶名昭彰的老“立委”领军下,绿军镇日热中杯葛霸占,却无法提出具体对策,这如何让党内理性的声音被听见?如何让包容多元的力量撑起更广的民意支持?事实上,面对服贸之争,蔡英文却只是一面倒地谴责蓝营,这种态度,根本和苏贞昌没有两样。
政党的“私有化”,有一个更古老的名称叫做“公器私用”;过去常用来形容国民党的党政不分,现在则形诸民进党之为斗争而斗争,而遗忘了社会责任和问政初衷。过去两年,苏贞昌领导的民进党在向后倒退,蔡英文显然也看出了其中问题,但她有能力挡住这个趋势吗?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