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郝龙斌最近一席“七合一选举失利,国民党主席应下台”的谈话,引起国民党内的围攻,认为其发言令亲痛仇快,有违政党伦理。马英九也提醒从政县市首长要谨言慎行,无助团结的话要“适可而止”,颇有警告意味。
台湾《联合报》14日社论桌,祭出“团结”和“伦理”的大旗,意味郝龙斌的发言已损及国民党和国民党主席的颜面,也伤害了其他国民党党员的感情。正当马当局政绩欠佳、而“七合一”选举告急的情况下,这种内部的唱衰言论当然令人难堪。但这里也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马当局是否让蓝军县市长有足够的发言或发挥机会?若非因为人事上的偏歧让他们感到疏离,为何在外放炮宣泄?二,国民党中央对于这类行为有没有办法收服或劝止?或者仅有微弱的道德喊话一招可以因应?
这两个问题,前者要探讨的是“因”,后者要探讨的是“果”。国民党内部精英或地方诸侯“炮打国民党中央”的现象,去年以来一演再演,不仅显示了国民党内同志对施政的不满,也反映了特定人士对权力传承的躁动不安。其中,除了有人事隔阂,有面临权力交替的焦虑,也有遭台“内阁”政绩拖累的愤怒。然而,马英九对这些情绪似乎不纾解也不回应,既无法运用其台湾地区领导人或国民党主席的“恩”来收拢,又无法运用其“威”来镇慑对方;如此漫不经心的作风,似愈发助长这类情绪的扩散。
以郝龙斌为例,作为执政党的首都市长,他在若干重大政策上的发言,屡屡出现和马当局不同调乃至相抵触的情况,一直显得突兀。例如,对陈水扁的健康问题,郝龙斌主张让陈水扁“保外就医”;在核四公投议题中,郝龙斌持反核立场;在“关说风波”中,郝龙斌主张废“特侦组”来挽救民心;在人事改组时,他要求马英九放手让江宜桦“组阁”。郝龙斌要表现个人的风格或其独立性,是他个人的选择;但可以想见,马英九从未尝试透过管道与他沟通,也因此,郝龙斌更进一步说刺耳或“逼宫”的话,也就不足为奇。
不止郝龙斌,有意挑战2016台湾地区领导人“大位”的新北市长朱立伦,最近对国民党中央的意见也显得不太保留。诸如,在点了一下经济低迷,要求多放假纾解民怨;他更暗指“五都”数目太多,应以回归“三都”为宜,言下暗藏机锋。至于有意参选台北市长的连胜文,在去年“九月政争”中偏袒王金平,连“大明王朝”的话都脱口而出。这些谈话也许不必过度演绎,但这反映蓝军精英对于国民党中央施为的不满,也显示他们的意见在日常的党或政的管道里无法被听见。
不唯蓝营,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最近遭党内精英围攻之激烈,其程度恐怕不亚于马英九。在应不应续任党主席议题上,他饱受谢长廷和蔡英文阵营的挑衅;在台北市长候选人上的迟疑,他夹在柯文哲、顾立雄和吕秀莲之间,被批充满“失败主义”;在两岸政策及课纲议题上的抱残守缺,被批摇摆不定及自我矛盾。在领导能力上,林义雄传出要另组新政团,中生代则讥讽其能力远不及前几任。
由此可见,历经两次政党轮替,蓝绿两党的体质与文化都有了微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两党现任领导者缺乏带领政局突围脱困的能耐,使人民失望,也让党的意志变得涣散;从而鼓舞了有心人和愤怒者的叛逆,一有机会就开火。当然,这些开炮者会不会遭逆火自伤,则又是另一回事。
比起苏贞昌屡屡遭到同辈战友的挑激,马英九受到更多中生代的质疑,我们实在很难分断谁比谁幸运。无论如何,对于拥有丰厚党政资源的马英九而言,他对人对事的关注过度偏倚,而未能运用各种资源来厚植台当局的利民政绩和政党的人才传承,着实令人叹惋。蓝绿党内精英的躁动,如果完全从个人的权斗和争胜去解读,将只会走向负面发展;但如果从大局的变动和因应看,那些刺耳的声音所传达的现实,恐怕也值得好好处理。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