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导,民进党前“行政院长”谢长廷似乎已决定参选民进党主席,媒体报导转述,谢长廷对苏贞昌极为不满,尤其是在两岸政策上。事实上,从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命名开始,两人就开始角力,谢长廷的“宪法共识”也得不到苏贞昌的支持,在华山会议上,双方人马不是各取所需,而是各坏其事。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23日发表文章说,该报上星期社评即已指出,“谢长廷不能只是在民进党的外围发出吶喊,要改变民进党,就必须投入民进党的主席选举,否则只能徒呼负负,望党兴叹。”情势的发展,似乎与该报的预期完全一致。
社评还说,谢长廷表明若参选,一定要先讲明政策,亦即“先理念、再意愿。”文章赞同谢长廷的想法,持民进党把未来这一次的党主席选举定位为两岸政策大辩论的选举。民进党要与大陆建立互信,必须在两岸政策上有正式的表态,而民进党主席选举的大辩论以及其后的政策,就是最好的基础。
社评赞同并支持谢长廷选党主席以及设定两岸政策的议题,并非干涉民进党内部的事务,而是因为民进党长期以来在两岸事务上,自己设定了很多的框框和禁忌。这些框框和禁忌,经常被拿来当斗争的工具,虽然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民进党的权力基础,但也使民进党与社会的距离愈来愈远。
现在有来自民进党内部的力量,准备挑战这些框框和禁忌,对民进党,乃至于对台湾的未来而言,都是令人高兴的现象,因为这是形成“台湾共识”的先声。换言之,“台湾共识”形成的第一步,就是民进党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这也是文章对谢长廷的期许。
谢长廷的战帖早晚要发,问题是苏贞昌如何应战。无可讳言,苏贞昌与谢长廷两人虽同党而如仇敌,更何况谢长廷与蔡英文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这是各界皆知之事。现在谢长廷又呼吁民进党主席不得选“总统”,其针对性之强,不言可喻。对苏贞昌来说,失去了民进党主席等于失去了2016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门票,其反扑之力量可想而知。换言之,任何理念之争的背后也必然是权力之争。两人究竟要把这一场民进党主席之争变成是火花四散的理念激荡,还是炮火隆隆的权力之争,就看两人的智慧了。
当民进党准备挑战自我时,国民党可不能沾沾自喜,必须思考一方面如何在两岸议题上维持优势,另一方面如何在经济上拚出成绩,否则选民的选票是无情的。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