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日月光事件揭示环保议题冷饭热炒困境

2013年12月18日 10:5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立报17日社论指出,台湾晶片封装业者日月光污染事件跃上媒体头条,虽是近年少数受到热烈回响的环境议题,但是整起事件中各方反应堪称是了无新意,重新把3、40年前的状况重演一遍。

  这就是台湾社会最吊诡、讽刺的一面。环境议题的恶因从台湾发展加工出口就已种下,至1970年代末开始爆发,一度引发激烈的环保抗争事件,今日的在野党政治明星,许多人的政治生涯都曾受惠于环保抗争。但是将今日的环境污染议题跟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污染议题进行比对,就能发现高度的相似性。

  30余年前的污染案例常常是:厂商购置的除污设备只是放着好看,实际上是利用夜黑风高的时机偷排,不然就是安置暗管排放,而在地民众也大多承担污染的后果,有的是因为健康受损,有些则是农作、养殖、渔获受到影响,环保单位却会神奇的“查无实据”而无法开罚,一旦环保议题上升到环保抗争时,厂商往往也就是出面道歉以示忏悔。

  这次的日月光事件,从厂商、官员、媒体的反应来对照,相较于30多年前有何进步?几乎没有差异,犹如新瓶装旧酒、冷饭热炒:厂商的经营心态不变、排放废水手法一样、对于污染的说词千篇一律,官员对于查无实据的反应相似度高,处理方式也没有太大变化。而更讽刺的是,污染事件所在的后劲溪一带,当年就是邻近台湾中油的轻油裂解厂,从空气、饮水全面受到石化工业污染之苦,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变,继续受到工业废水的荼毒。

  这30多年来,台湾一度兴起关注在地的文化风潮,号称要深入关注台湾本土的人事物,但是从环保事件看来,这股风潮只是文化流行事物、流于浮光掠影。名人写手谈起潮间带、野鸟、山河风貌、历史时如数家珍,充满敏锐度,但是同属“在地环境”的工厂暗管、污染实况,却完全不在考察、感受之列。以至于目前讲起后劲溪、日月光的污染,众人好像是第一次登陆火星进行探险一般。这个反应非常诡异,已经达到超现实的状态。

  环境污染不是什么大学问,非要借由测量空气中的微量化学成分、水质的导电度生物需氧量重金属才能知晓。只要稍稍询问农民关于作物的生长状况、养殖户的鱼虾品质就可以有整体概念,甚至,在地人都可以明确指出污染的来源。从台湾有工业污染、环保抗争事件以来,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在地民众用罹患怪异疾病、农作收成受损来深刻体验污染的严重性后,才有科学家、官员用仪器的“高科技”来验证人体的真实感受。

  这真是历史的讽刺。30多年内,台湾历经政党轮替,政治局势有了大幅变化;台湾的产业号称进行转型,不但会把企业社会责任CSR放在上市公司年报中,还懂得用公益活动营造企业形象;本地的政商人物都曾看过,甚至实际经历过一段环保议题狂飙期,但是日月光的污染事件却让我们看到,原来,人对于历史的记忆并不怎么深刻,而30年内没有改变的事情也还真是不少。

  如果没有意外,这次的环保事件会在一阵新闻旋风中,逐步归于沉寂。如果要防止历史重演,唯一可能的对策就是让真实的资讯揭露出来。污染不是靠着凭空靠着神的手就可以完成,它要依赖人的运作才能完成,而排放污染的设备、管线就跟工厂的设备一样,它要有定期维护才能发挥作用,善用这些脉络、讯息,是防止环保议题再次进入打混仗、烟雾弹的的最佳武器。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