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比特币异象:一场还在酝酿的货币战争

2013年12月13日 14:0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12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终于出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银监、保监、证监及工信部发出联合通知,否定比特币(Bitcoin)为真正意义货币,金融和交付机构不得开展比特币业务,比特币网站需实名制。通知一出,比特币中国市场交易,短短40分钟,重挫30%。

  此前,比特币在短短两个月,从一枚250美元飙升到超过1,000美元,一度比金价更高。更早,2009年比特币刚推出时,1美元能买1,300比特币。台湾《经济日报》13日发表社论说,若说比特币是近年来市场疯狂程度最高的“商品”,毫不为过。这样的异象如何解读?两个角度,一经济,二政治。

  先谈经济。谁创造了比特币,严格说,无人确知。一个自称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人最早透过网络论坛和伙伴共同开发比特币软体,但彼此并未谋面,他最后一次对外联系是2011年。

  比特币最有趣的,一是它的产生(制造)过程,二是它的理论架构。比特币的产生不靠央行,而是由全球成千上万台电脑共同处理。电脑犹如矿工,比特币产生的过程犹如挖矿。挖矿需让电脑透过特定演算法大量计算,由于非常困难,平均每十分钟才有一名矿工通过演算胜出,可获25比特币。而此一“奖赏”,每隔四年即自动减半。2009到2012年是50比特币,现在2013到2016是25比特币,2016之后再减为12.5比特币。目前全球已有1,200万比特币流通,以此机制,流通的比特币总数“永远”不会高于2,100万枚,时间估计是在2140年。

  由于比特币的产生,不受任何政府也不受任何人的控制,而是由全球电脑网络共同参与并通过演算机制而产生,所以,它有极高的“公信力”。其次,它的最终额度“固定”(也就是2,100万枚),绝无超发或滥发之虞。凭此两点,就让人们很容易将它与当下由各中央银行发行的国际货币比较,发现到它才应该是最符合货币标准的国际货币。因为,除了“独立自主”与“总额管制”之外,它还可以“全球流通”(点对点全球范围之内的网络系统交易)。

  此所以比特币自2009年正式推出后,一直默默无闻。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从美国延烧到欧洲又引爆欧债危机之后,才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名立万,因为全球发行国际货币的几个主要央行,都开始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轮又一轮的量宽,肆无忌惮地大印特印钞票,使美元、欧元、日圆均大告贬值,而且还将持续贬值,这就让部分投资者为寻找安全出路下,开始留意并投向供应有限度的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的异军突起,正好反映了正规货币的地位并非不会受到冲击,发达国家政府与央行的权力并非不会受到冲击。传统经济学及货币学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之说,但必须指出,那是在金本位、银本位的金属本位时代,铸币成色不足的劣币往往会让成色足的良币在市场中消失。今昔不同之处,是货币已演进为纸币或信用货币,货币需有信用才能流通,“信用”才是“成色”,“劣币驱逐良币”之说因而必须与时俱进,改为“良币驱逐劣币”了。世界主要央行如不思反省,继续量宽成瘾,终将面对一个又一个虚拟货币的兴起与挑战。

  有趣而又吊诡的是,西方世界迄今除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严辞批评比特币,并直言其升势只是泡沫外,多数央行态度暧昧含糊。美联储说比特币有条件可成另类货币;德国亦承认比特币是认可帐户单位;加拿大有ATM提供比特币提取服务。欧美政府与央行态度之所以暧昧犹疑,或与当今全球正在快速变化中的货币金融形势有关。与美元、欧元、日圆的持续且大幅贬值不同,人民币不但持续稳定升值,且流通范围与认同性亦与时俱增,面对冒起的比特币,各国央行愕然之余,一场未见硝烟的货币战争在酝酿之中了。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