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民进党两岸政策的两面性陷道德破产风险

2013年10月06日 20:0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3日发表社论指出,民进党人士一方面为各式各样、或公或私目的络绎不绝前往大陆,另一方面又高举“台独”大旗,反ECFA、反服贸、反陆生、反陆配、反一切“中国因素”,这种两面性,难道不会被选民看破手脚?不是一种严重的道德风险吗?

  社论摘录如下:

  2008年与2012年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都输在两岸政策“最后一哩路”,不少党内外人士开始反思,如果民进党不调整两岸政策,台湾是否就会长期由国民党独揽执政,不再出现政党轮替。不过,民进党内对是否应改变“中国政策”,各派系的态度却非常分歧。

  苏贞昌担任民进党主席后,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并召开“中国事务扩大会议”,希望建立共识,但至今5场华山会议都呈现“各说各话”局面,显示建立新共识并不容易。第5场华山会议由谢长廷主持,会中交流派与主权派激烈交锋。

  谢长廷固守“宪法共识”立场,主张民进党应以台湾“宪政”为基础,推动两岸政治交流,前“立委”郭正亮主张民进党应明确宣示接受“中华民国宪法”,曾在民进党时代担任“陆委会副主委”的童振源更倡议,民进党应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取代“台湾前途决议文”。主权派林浊水则坚持两岸“国与国”关系的立场,反对国共论坛、反对党对党交流,强调民进党应推动两岸“国与国交流”关系。

  无论就东亚地缘政治情势、中国大陆“大国崛起”的实力与两岸关系的现实,深绿势力继续绑架民进党,令民进党不能顺应潮流,调整两岸政策,民进党中生代非常焦虑。

  谢长廷及民进党中生代多承认,“台独党纲”主张透过公投建立台湾共和国,固然完全不可能为大陆及多数台湾民众接受,“台湾前途决议文”本质上只是“台独”的包装,在两岸大潮流改变的情势下,恐怕也不是支持“稳定”的台湾选民与大陆所能接受,两者都将对民进党的执政机会及民共交流形成阻碍。他们试图提出新论述,希望减轻“台独”色彩,取得较大的“各自表述”空间。

  长期以来,民进党无论交流派或主权派,其实都无意接受“九二共识”,遑论废弃“台独党纲”。民进党检讨“中国政策”的目的仅在调整论述或外界观感,以扩大支持基础取得较大执政机会,是公关策略的调整而非纲领路线的改变。

  民进党虽仍坚持“台独路线”,但包括前“部长”、现任地方首长等重量级人士却纷纷登陆。远的不说,自谢长廷2012年10月登陆后,继起者包括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今年6月参加“北京会谈”)、陈菊8月登陆,赖清德9月登陆参加亚太城市高峰会,成为六市长中最后登陆访问的首长。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将于10月11、12日在上海举行,民进党执政时的“行政院副院长”吴荣义、前“外交部长”田弘茂、前“外交部次长”高英茂等都将出席。民进党人士一方面为各式各样、或公或私目的,络绎不绝前往大陆,另一方面又高举“台独”大旗,反ECFA、反服贸、反陆生、反陆配、反一切“中国因素”,这种两面性,难道不会被选民看破手脚?不是一种严重的道德风险吗?

  民进党中央正在研拟一份新的决议文,极可能于年底前推出,希望彰显民进党调整后的两岸政策。具体内容目前仍在构思中,新的决议文似乎不可能只做极小幅度调整,但也不太可能将民进党中生代的反思意见与对策全盘纳入,最终可能就是“四不像”。

  不论多么含糊其辞或舌灿莲花,新决议文只要未清楚放弃“台独”,台湾选民与大陆都不会真正接受,选民就不会真正对民进党执政放心,中共也不会与民进党进行党际交流。陈水扁在2000年竞选大位,对两岸关系曾有漂亮的论述,当选后却摆向极独。民进党至今行动上仍然反对两岸服贸协议或商品协议,这种一面坚持“台独”理念一面调整论述的做法,民进党将陷入道德破产困境。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