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大陆人在台湾:一张明信片 18年再相逢

2012年11月16日 10:3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摘要:从台湾回到上海后的第2天,我打开信箱看到一张明信片,原来是朱先生寄来的,上面写着:“在十多年后又继续收到我的明信片,心中作何感想,我想这要归功于邮缘吧!──朱守一。” 

  台湾《旺报》15日刊载文章《18年后又相逢 访台湾集邮家》,循着18年前,明信片上留下的地址,来自大陆的任昆第一次踏上宝岛,寻觅年届80的老邮友朱守一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我们”非但没有任何的陌生感,还象是老朋友一样。而眼前的朱先生虽已年过80,却依旧神采奕奕,白发红颜,让人觉得象是弥勒佛一般慈祥。

  全文摘编如下:

  10月,我在台北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美丽的宝岛,此次来台湾,想要见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一位便是失去联系18年的台湾邮友朱守一先生。

  来台湾之前,我在新浪发布一条微博,询问台湾《旺报》言论部,是否知道这位朱守一先生现在的情况。没想到我很快便收到了回复,《旺报》言论部告诉我:“朱守一是台湾很有名的集邮家,地址应没变您还是可以找到他,他曾去大陆交流多次”。收到这样的回复,让我相信这次在台湾期间能找到从未谋面的朱守一先生。

  到达台北的第3天下午,我前往18年前朱守一先生寄给我的明信片上留下的地址。来到公寓,我在传达室询问朱守一先生是否住在这里。我告诉他我是上海来的集邮朋友。过了差不多两分钟,朱守一先生来到楼下,因为我和他是第一次见面,大家都互不认识。我便拿出了他寄给我的明信片,朱守一先生看了之后激动地说:“我记得你啊,你就是任昆啊,后来我给你寄过信,但是都退回来了啊,那封信还保留在我家里呢,太巧了,我也是今天刚刚到家。”第一次见面的我们非但没有任何的陌生感,还象是老朋友一样。眼前的朱先生已经年过80,依旧神采奕奕,白发红颜,让人觉得象是弥勒佛一般慈祥。

  朱守一先生193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迁至台湾。他先后担任过国际集邮联专题委员会委员,台湾东方邮报社社长、“中国专题邮会”理事长。

  朱守一先生还是出了名的青少年集邮事业热心人,他告诉我:“现在他每周都会去小学给小朋友们上集邮课,还在邮政博物馆做顾问。集邮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不过我带的几百个学生中,只要有那么两三个能真的喜欢集邮,我觉得我已经是成功了。”

  朱守一先生除了培养青少年对集邮的兴趣,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说:“不仅要懂得集邮、更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朱先生的一位学生,现在是某集团的副总经理,每年过节都还寄礼物感谢朱先生对他人生的教诲。

  朱先生还告诉我一件趣闻,他年轻时和一位上司的女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次在香港机场2个人凑巧碰到,原来他们都是要回上海,朱先生是要找一位集邮朋友,而这位女婿则是去看望他的弟弟,女婿一听到集邮,想到自己的弟弟就在上海搞集邮,没想到两个人找的居然是同一个人,他就是上海著名的集邮研究专家刘广实。

  1978年朱守一先生首次在台湾展出了《医学邮票选集》,而后编组成的《世界医学史》邮集也获得了1992年吉隆坡国际邮展大镀金奖,和2000年伦敦世界邮展大银奖。

  他对我说:“一个有兴趣爱好的人能让自己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我们搞集邮的人不要想着做官,不要脱离集邮的本质,现在台湾也有一些不学无术的集邮人,这是不好的现象,集邮是一件纯粹的事情,不然就失去了他的本意,不是有钱买了一些邮票,拿了一些奖就是集邮家了。任昆,我到时候再介绍一些台湾的朋友给你,我把当年寄给你的信找出来,到时你再看看我18年前寄给你的是什么。”

  通过集邮获得的快乐是朱先生最大的收获。去年在大陆,很多集邮朋友一起为他庆祝了80岁生日,他笑着说:“集邮朋友送的礼物真是拿都拿不了,太多了”。看得出有集邮的陪伴,朱先生的晚年生活真是既充实又幸福。从台湾回到上海后的第2天,我打开信箱看到一张明信片,原来是朱先生寄来的,上面写着:“在十多年后又继续收到我的明信片,心中作何感想,我想这要归功于邮缘吧!──朱守一。”

[责任编辑:高斯斯]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