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今日刊载社评表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台湾如果要融入区域经济整合,没有双向开放的心态,一切根本是缘木求鱼。当局应该采取协助转型升级或者补贴转业的措施,并且积极与业者和全民沟通,让民众了解,只有开放,只有迎向全球的竞争与挑战,台湾的经济才能有明天。
全文摘编如下: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已无可动摇,提出这四个字的邓小平,也因此有其历史定位。放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来看,“改革”是对内的,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放”郥是对外的,要把中国的大门打开,不仅走出去,也让世界进入大陆。可以说,“改革开放”四个字让大陆在30年的时间脱胎换骨,让人刮目相看。
对台湾人来说,这几十年早就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往前迈进了。经济、社会、政治的改革,从未间断,即使到现在,政治人物还是喜欢把“改革”两个字挂在嘴上。至于开放,台湾民众似乎也早已习惯,因为台企早在1970年代开始,就提着手提箱绕着地球跑。事实上,台湾在2002年也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然而,我们如果真正检视,台湾真的“开放”了吗?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美国在台协会处长司徒文日昨在演讲时指出,台湾加入WTO、实施自由贸易已届满十年,但“台湾这十年来做了什么?”这个质疑,希望能够让台湾民众惊醒,我们所谓的开放,其实是要求他人对台湾开放,却害怕台湾对世界开放。
这几年来,台湾在与其它各国及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进展上,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其中的原因也与台湾对“开放”的保守心态有关。所谓开放,必然是双向的,不可能只要求别人开放,也不可能只要求对台湾的优势产业开放,而对台湾的弱势产业保护。简单地说,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台湾如果要融入区域经济整合,没有双向开放的心态,一切根本是缘木求鱼。
我们以ECFA为例,在签署的过程中,民进党的抗议其实就是一种拒绝开放的心态。由于民进党的抗议,当局甚至于做出绝不再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的承诺,而这样的承诺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精神有违。我们也发现,在野党很容易利用弱势产业来鼓动民粹式的抗议,而让当局裹足不前。
无可讳言,在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弱势产业或不具竞争力的产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但这是我们为了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事实上,保护不具竞争力的产业必定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区,也是对消费者不公平的措施。对广大的消费者来说,本可以用便宜的价格买到的货品,却因为当局的保护而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
当然,当局不应放手让这些不具竞争力的产业自生自灭,应该采取协助转型升级或者补贴转业的措施,并且积极与业者和全民沟通,让民众了解,只有开放,只有迎向全球的竞争与挑战,台湾的经济才能有明天。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