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第二届任期的新“内阁”底定。整体评析,“新内阁”布局工整、架构稳健,学界出身人才仍嫌偏多,唯若干部会新人角色画龙点睛,带出新意。台湾《联合报》1日发表社论说,其中,陈冲领军的财经团队即将迎战全球经济风暴,深受寄望;但几位财金经领导其实仍属老面孔,能力及动力是否足够因应变局,仍须观察。
社论说,这次改组的首波动态,包括陈冲和江宜桦的正副领导人搭配,李鸿源、杨秋兴的晋用,都颇能凸显马英九挑选人才的锐意,是重要的搭梁架柱工程。但第二波的财经小“内阁”只作了微调,仅更换负责人,其余仍是“内阁”原来班底,略显沉闷。马英九眼前最艰巨的挑战是在对抗欧债危机及金融风暴,就此任务而言,他用人的思维显然还不够大胆、宽阔。所幸第三波的调整,包括教育、农业、文化等部门又有多位新人露脸,冲散了平淡气息。
点将台当局新“内阁”财经团队,陈冲担任主帅,成员包括留任的经济部门负责人施颜祥、由台当局“经建会”转任财政部门负责人的刘忆如、转任台当局“经建会”的尹启铭,以及新入台当局新“内阁”的政务委员管中闵,连同任期制的台湾“央行”总裁彭淮南及台当局“金管会”负责人陈裕璋;七人之中只增加了管中闵一名新人,其余都是并肩作战多时的老战友。这样的团队,优点是熟悉政务、已有默契,符合马英九要求的“无缝接轨”;但换一个角度看,同一组人马变换队形,行事易流于因循,施政思维也相对僵化;若陷于这样的惯性,财经“新阁”就不易展现亮点。
台当局新“内阁”“旧多于新”的批评及影响,马英九及陈冲应该了然于胸,也在布局时做过评析。那么,马英九仍然选择稳中求进,应是基于下列四个“不同”的考量,认为旧组合仍可以开创新局。
第一个“不同”,是领导力的不同。陈冲曾凭其丰富的财经专业及历练,衔命主持经济景气因应策略小组,协调各部会提出具体对策;台当局新“内阁”启动,陈冲无论是亲自主持,或改由尹启铭执行,其领导力都已由过去须向上级请示的副手角色转为可以直接全权作主,如此,对整个财经决策的指挥及驾驭将更为直接而顺畅,有利于政策意向的传递及意志力的贯彻,从而提升整个财经政策的执行绩效。
第二个“不同”,是“阁员”摆放位子的不同。俗话说“换位子,也换脑袋”,在工作场域上,任职者在不同的角色职位上,因高度不同、资源不同、视野不同,责任更是不同,思维及行事自然也会随之调整。因此,台当局新“内阁”成员虽然是旧成员的新组合,但多人换了新职位,加上新成员的加入,也等于是过半的变动,仍足以产生引领变革的效应。
第三个“不同”,是竞争关系的不同。台湾“央行”总裁彭淮南任期将于明年届满,他在维护台湾总体金融安定上的贡献有目共睹,续获提名连任应可预期;但也不能排除会有新竞争者出现,彭总裁仍有展现政绩力求精进的压力。此外,管中闵、杨秋兴的入选,马英九的“储备队”已大大扩充,现任财经领导人面对“淘汰”的压力将远甚于以往。
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就是目标不同。马英九的第一任主要目标在“拨乱反正”,一则尚须调整民进党留下的政策,二则又遭逢世纪金融海啸冲击,以致大半任期都耗在因应危机。但在第二任,已无连任压力的马英九强调要让台湾“脱胎换骨”,这代表的是全面的、深度的、主动的改革,执政团队没有因循蹉跎的空间及时间。也因此,要提醒台当局新“内阁”:不能一味陷在因应欧债风暴的被动思维中,因为展新政、创新局的急迫性更高!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