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俞新天:两岸应共担复兴中华文化使命

2012年01月05日 16:4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俞新天研究员在《中国评论》月刊十二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共同复兴中华文化的思考》。作者指出,当前世界文明的潮流是肯定文化多样性,要求各种文化对于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西方文化的垄断地位受到质疑。中国的崛起带来了复兴中华文化的希望。两岸人民应当提高文化自觉性,消除“百年悲情”所造成的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心理,共同承担复兴中华文化的使命。其根本目的是提炼中华优秀价值观,指引人民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在文化交流中进行世界性的传播。

  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为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所拥有,而且影响波及海外。当中国迅速地在经济上崛起时,也为复兴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两岸愈益加深经济、社会、人员和文化的往来,其最高任务应当是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人民应如何看待和把握难得的机遇,如何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优秀价值观,便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顺应世界文明的潮流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百年,中国人民在亚洲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震惊世界,彪炳史册。总结百年进程的经验教训,有众多角度和方面,从心理文化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尤为重要。为何明清时期富甲天下的帝国,会衰败到成为西方列强的俎上鱼肉?为何享誉世界的古代文明,今天还未开出灿烂的现代文化之花?应当承认,当中国人还沾沾自喜于“天朝大国”的荣耀时,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大潮已滚滚向前,中国落后了。落后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经济金融上,而且表现于思想、理念和文化上的因循;对比之下日本人在危机前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思想,成功地完成了“明治维新”的变革,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在思想文化上革故鼎新,顺应世界文明的潮流,应是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根本资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民族经过艰苦斗争,埋葬了殖民主义,赢得了独立和解放,从此翻开了自主发展的篇章。各民族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能否顺应世界文明的潮流。今天世界文明的潮流是什么?即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著名美国学者西瑞尔.布莱克指出,现代化的概念包含四个方面,前现代社会发展出来的接受现代化的能力,科学和技术革命中知识的作用,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利用知识进步的能力,以及政治领导人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改造传统的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十分成功,成为衡量其他社会的榜样。因此最初人们推论,其他社会如果想赶上西方,不仅应当学习科学和技术知识,而且应当采用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制度。然而,西瑞尔.布莱克从实际中得出结论,全盘照搬西方制度多半是不成功的。从长期看,使本国的传统制度适应新的功能比全盘照搬西方的制度更为有效。因此,不应抛弃自己的文化遗产,而应当促使自己的文化遗产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个人认为,目前已形成了两股平行而相反的文化趋向。一种趋向是世界通行的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另一种趋向是文化的民族化和地区化加强,强调保护和发扬每种文化的独特意义。处理好两种趋向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复兴。

  自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创造了发展的奇迹。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人们有理由期待在此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复兴。提到文化复兴,不能不提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神学家的人生概念,从古典文学中找到世俗的人生概念。尽管他们发扬光大了古典思想和风格,实际上却标志着世俗文化时代的到来,成为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重要新时代。中华文化复兴,就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精髄,适应现代挑战而言,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有相似相通之处。然而,意大利文艺复兴基本上由社会内生的动力推动,并没有外来的压力和比较。而当前的中华文化复兴,也像印度文化复兴、非洲文化复兴一样,是新的复兴运动。

  从现代化理论来看,“复兴”具有独特的含义。克莱德.伍兹指出,文化接触及其变迁,尤其当外文化来自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时,常对接受方文化的成员带来破坏和压力。一些群体为了应对压力,发动了反应运动,试图恢复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意义和内容。人类学家将其称之为“复兴运动”,即社会成员为了创设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文化而做出的审慎的、有组织和自觉的努力。这类运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可细分如下:“本土主义运动”,强调清除外来的思想、物品和外国人。“复活运动”,要重新建立业已失去或正在淡薄的思想和习俗。“复兴运动”,希望接受外来的东西,但不是简单的输入。还有“宗教复兴运动”,通过宗教运动而使世界转变到理想化的境界。今天,任何一种文化复兴都不能回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都是对西方文化的破坏、压力和比较所作出的反应。所幸大陆和台湾数十年来认清世界发展潮流,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面向世界的开放中,没有采取“文化原教旨主义”,而是学习借鉴西方的思想、制度和价值观,促进了本土文化的改造;同时,也没有采取“全盘西化”的做法,而是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提升了中华文化。这就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健康良好的基础。正如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所指出的,今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一个“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也不是回到从前,而是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21世纪的思潮接轨,为全世界提出新的普世价值。21世纪的思潮中包括西方先进的思想、制度和价值观,也包括非西方国家所提出的先进的思想、制度和价值观。新加坡的《共同价值白皮书》很值得两岸学习借鉴,韩国的文化精神和政策,也富有启发。

  台湾可以发挥中华文化复兴的尖兵角色。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吸取外来文化两个方面,台湾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台湾一直是面向海洋的岛屿,得外来风气之先,移民文化中先天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因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多样文化的良性互动及融合的过程与经验,是台湾文化中的宝贵的成分。台湾的现代化走在大陆之前,在文化建设方面创造了不少特点,值得与大陆分享。

  文化同源,两岸应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大陆理所当然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主力军。大陆政府在改革开放后不久便意识到,仅仅宣导市场经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建设精神文明,后来又增加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在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作的报告中,专门提出了对内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对外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虽然时日尚短,但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已见文化设施的兴建,以及文化事业的兴盛。

  在这样的基础上,两岸应当携手合作,在中华文化复兴、为世界做出贡献方面更上层楼。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体系的变化,文化融合也从单向融合转为双向或多向融合。这一新潮流和新特点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过去几百年来,都是非西方民族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它既有很大的意义,也有相当的缺陷。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学者和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都在批判和反思西方文化的不足。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道:西方主要是美国强迫其他民族和文化接受西方的宪法、民主和人权的观念,是无知和傲慢狂妄的想法。至于利用全球化来推动自己利益的对抗行为,以经济制裁相要挟,或把有的国家宣布为“无赖国家”,是残暴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美国专家兰普顿则号召,美国要向中国学习,提高储蓄,加强教育,了解更多的地区知识,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等。促进文化的双向融合,为世界提供中华文化智慧,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新的任务,然而两岸人民还没有作好准备。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