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台湾学会理事邓允光19日在华广网刊载题为《海协二十年 迈步从头越》一文,高度肯定海协会二十年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文内容如下:
春华秋实,潮起潮落。不经意间,作为两岸关系重要推手、两岸协商重要平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已经风雨兼程20年。在某种程度上,海协会的风雨路就是两岸关系最近20年演变的写实照。20年来,海协会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密切两岸人民往来及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应运而生
自1986年香港“两航谈判”至今,两岸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各种形式事务性、功能性商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两岸常设的官方授权民间机构,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一直扮演重要角色。1986年5月,台湾“华航”和大陆国航进行的“两航谈判”,是自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1987年7月,台湾当局宣布“解严”,并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民众在隔绝38年后展开交流。1990年9月,两岸红十字组织在金门进行协商,就两岸如何执行人员遣返事宜签署“金门协议”。“金门协议”的签署,不仅保证了两岸遣返作业的顺利进行和两岸同胞的生命安全,也为其后两岸授权民间机构进行商谈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两岸交流的蓬勃兴起,攸关两岸人民权益的一些棘手问题逐渐衍生、亟待解决。为此,两岸双方分别成立授权民间团体,展开对话协商,从此开启了两岸中国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沟通化解分歧、以协商促进合作的历史新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作为大陆官方授权的民间机构,海协会于1991年12月16日正式诞生。
一波三折
20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起起伏伏、时好时坏,海协会与海基会协商也因此一波三折。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经过现场协商(地点在香港)及函电沟通,逐渐形成各自用口头方式表述“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确立,从原则上排除了两岸进行事务性、功能性商谈的主要障碍。1993年4月,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两岸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1995年6月,李登辉赴美出席康奈尔大学校友会,在国际上大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严重破坏了两岸商谈气氛,使两岸关系跌至冰点。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正待成行的第二次“汪辜会谈”,均告中断。1998年10月,在各方努力和压力下,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上海举行“汪辜会晤”。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然而,1999年7月,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抛出“两国论”,导致两会接触再次中断,汪道涵访台计划搁浅,两岸关系再次跌入谷底。2000年以来,由于陈水扁推行“法理台独”,两岸关系剑拔弩张,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荡然无存,两会复谈自然也无从谈起。
柳暗花明
黄河九曲,终向东流。2005年随着中共与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党际交流的展开,两岸民间交流再度活跃,海协会和海基会地位、作用再度凸显。2008年6月,随着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转机,在“九共共识”基础上,本着“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精神,两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了暌违9年后的首次复谈,宣告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旧时代的结束、和平发展新时代的肇始。至今,海协会与海基会已经先后举行7次协商,签署了包括全面“三通”、ECFA在内的16项协议并达成多项共识。两会协商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极大促进了两岸人员往来自由化、便捷化,而且有力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正常化、制度化,为保障台湾同胞权益提供了保障,为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创造了条件。如今,两岸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局面基本形成,两岸经贸合作、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不断加速、加大、加深,逐渐呈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蓬勃发展局面,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开始分享两会协商带来的“红利”。
任重道远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0年来,海协会所走过的道路、所取得的成就,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彪炳中华民族史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两岸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存在不少机遇,亦面临诸多挑战。海协会既承担着推动两岸事务性、功能性议题协商的任务,又肩负推进两岸军事性、政治性议题谈判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嘱托、人民的期盼。相信,在两岸人民共同支持下,海协会必能再写新传奇、再创新辉。正如贾庆林在海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两岸协商取得的成就充分表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存在的问题、探寻合作的道路,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邓允光,厦门市台湾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