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潘锡堂10日在《海峡导报》撰文表示,蔡英文借势吹起民粹的号角,撕裂族群牟取选举利益。表面上高谈阔论“司法改革”云云,实则难掩为个人与一党“谋取利益”之心。她矫揉造作、不合逻辑的选举操弄,选民必须睁大眼睛洞悉其背后的实质意图。
全文摘编如下:
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蔡英文日前推出首支电视广告,主题为“我是台湾人”;又接受媒体访问大谈“司法改革”,强调“不是办几个大人物,就叫司法改革”。这是在体现她矫揉造作、不合逻辑的选举操弄,选民必须睁大眼睛洞悉其背后的实质意图。
自称“台湾人”强化“台独”色彩
首先就蔡英文的首支电视广告而论。本来就是台湾人一分子的蔡英文,还声嘶力竭地标榜她是台湾人,若对照她倡议的“在地经济”,于是形成“我是台湾人”鼓吹“在地经济”的吊诡与矛盾情结。本来一个姓名,一个属地身份,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但蔡英文“这个台湾人”别有一番用心。她在电视上密集打出“大选”文宣,凸显她的“台独意识”,深深呼唤着深绿与“独派”,目的在于稳住泛绿基本盘,此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而后再从基本盘整军出发。要言之,诉求着“我是台湾人、我是蔡英文”,她必须以“台独意识”为基调,体现出她万变不离其宗。
蔡英文于两岸协商签ECFA的前后,始终反对ECFA到底,却说辞反复矛盾,最新的说法是民进党一旦重返执政,将就ECFA重新审酌,意味着她之于台湾经济政策主张,自然必须有别于ECFA另提出一套说辞。她倡议“在地经济”,强调“结合乡村景观、生活环境、农业、研发创新产业、文化、艺术、文学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新型的综合产业,提供在地就业机会”。此项经济政策主张,与谢长廷在上一回“大选”时倡议的“幸福经济”论调,予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蔡英文的 “在地经济”观,撷取谢长廷“幸福经济”的部分内涵,再囫囵吞枣地融入马当局现正推动的文创产业,形成“大杂烩”的经济政策概念。惟蔡英文的此一政策概念,参酌美国学者比尔·麦奇本 《在地的幸福经济》一书所主张的追求地方繁荣以求自给自足,套取其“在地经济”的概念,衍生成内缩的、封闭的经济政策主张,全然不适合浅碟型、资源少的台湾经济发展之所需,充其量只是“这个台湾人”的“台独意识”的迷彩衣罢了。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