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打算在帝宝旁边的“地王”兴建社会住宅,连日来在岛内引发了不少的讨论。
台湾《联合报》4日发表社论指出,台北市政府相中的这块地是台军空军总部现址,属台当局“国防部”所有,目前“行政院”还没有对此事定案,但“财政部”已经跳出来反对。“财政部”的立场当然是从台湾收入的角度出发:若是将这块地公开标售,标价可能再创新高,“国库”收入也是空前巨额;但若将此地用来盖平价社会住宅,则收入金额恐怕会先打对折再开根号,“国库”损失不赀。这样的看法也得到“经建会主委”刘忆如的呼应;刘认为,在这么贵的土地上盖社会住宅“不恰当更不适当”,不符土地使用效率。
另有一种反对在帝宝旁边盖社会住宅的声音,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是从效率面出发。论者指出,承租或承购社会住宅的人,大都不是富有之辈。台当局若是要“照顾”这些人,在台北周边乡镇盖住宅也就够了,犯不着买劳斯莱斯轿车来做大众通勤公车使用。其实,这种观点虽与“国库”收入无涉,却也还是认为帝宝旁边的土地该做更有经济效益的配置;珍贵土地盖社会住宅无论如何就像是暴殄天物。
社论认为,前述效率观点不能说错,但都市经济学的理论也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绝不只是静态时点的效率问题,其背后还有聚落形成、阶级象征等动态演变的问题。基本上,任何一个都市都不希望市内明显区隔出富有区与贫穷区,因为其后果一定是前者治安、教育皆绩效卓著,但后者却沦为犯罪渊薮与破旧的象征。一旦城市发展到贫富区域两极的地步,届时再去改善就牵涉到大规模都市更新,耗费惊人,但可能效率更差。
欧美都市发展的经验显示,自由市场中区域土地的使用,是由潜在使用者“标价竞比”来决定的。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介入,那么一定是有钱人才能标购有钱区、贫穷人就只能标购贫穷区。一旦这样的市场力量全面发挥,那么都市贫富阶级就已大致形成,难再改变。
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比佛利山庄为例,该处豪宅价格居高不下,一般所得者不但无法进住,连开一辆平价轿车出入该地都会遭人侧目。同理,如果帝宝周遭满街只有双B轿车或法拉利跑车,大概也会形成台北市内奇特的贵族特区。台北市民固然不希望以贫民窟式的低劣住宅毁掉帝宝周边区域,但若在该处兴建中高价的社会住宅,不也是在土地使用效率面以外的另一层考量?也就是说,社会住宅也可有等级之别,不一定是低廉的同义词。
社论说,台北市当初提出小帝宝社会住宅的看法,未必有平衡区域阶级的考量,也可能忽略了土地价格的效率面估算,但是我们认为,小帝宝规划是否合理,也不能像“财政部”与“经建会”那样,单纯从土地效率单一面向予以评估。如果只看效率不问其他,则在标价竞比的市场逻辑下,台湾所有都市的发展都会有贫富两极化的隐忧,精华区尽为富贾名流所占、房价居高不下,而周边区成为中下阶级的栖身所,住宅品质与治安水准皆为普普。这是大家想要见到的都市均衡吗?
美国的都市发展与台湾不同,他们在城市中甚少公有土地,故所有的土地使用皆遵循市场法则。台湾由于当局在都市中有许多公有地,故发展模式不必然要依循美国先例;财经官员必须警觉,在“金钱效率”之外,也要对社会阶级与都市发展动态理论有所思考。毕竟,社会住宅即使不在帝宝旁边,也必定要尽量“融入”都会,而不能都成为都会边缘地带的“孤岛”,那就是标签化。
社论最后说,对于地宝旁边的土地要如何利用,可以见仁见智;但“小帝宝社会住宅”引发的辩论,却可促使台当局官员开敞心胸面对问题。“政府”一方面要课豪宅税,另一方面却想维护豪宅区周边土地竞价的“纯净”;在擘划社会住宅政策时,是不是也当思考这中间有无矛盾?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