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21日发表社论说,本报19日黑白集《憨慢不是美德》,批评台北市政府对花风暴因应迟缓,使花博形象受到不必要的污蔑。但追根究底,民进党议员以偏颇的取样和不实的指控,把尚未开展的花博打成黑幕重重的公共工程,才是辣手摧花的罪魁祸首。在野党假制衡之名监督市政,可以只问政党收益而不计台湾社会的损失吗?
社论摘录如下:
在野党监督执政者,是民主政治必要的防腐机制,没有人会反对这点。关键在,监督的目的是在维护公众利益,防止掌权者滥权贪腐,而非无端兴风作浪;监督的手段亦应符合理性原则,协助民众辨识事实,而非一味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从目的和手段两项标准看,民进党议员借空心菜、九层塔、竹凉亭等议题,猛烈炒作出一场“花风暴”,恐怕禁不起“公共利益”及“理性原则”的检验。
先谈理性原则。这次花博展出的花卉、果蔬等园艺作物近3千多种,计3千万株植栽;在这么浩大的工程中,仅发现4种植物价格明显偏高,应是意味99.9%的作物是没有问题的。如此繁复的展览而有这么高的妥适比率,若从积极的角度看,其实也很是值得市民肯定与骄傲的治理能力,不是吗?一般家庭采购的误失率恐怕尚高于此。
当然,民进党扩大指控那0.1%的问题,其丝毫不肯放过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亦是反对党的角色所在。问题在,绿营议员指控花价偏高时,却不断含沙射影、加油添醋,企图诱导民众误信以为各种花卉采购都弊端重重,进而渲染整个花博就是郝市府团队上下其手、藏污纳垢的渊薮。作为五都的选战策略,花风暴或许成功地打压了郝龙斌的选情;但就在野的“监督”角色而言,这样的“揭弊”手法不仅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则”,当然更不符合理性原则,甚至是根本不道德的。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