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日报》今天发表社评说,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政治人物能够站在改变历史的关键位置上,站在这个位置上、能够采取行动改变历史的政治人物更是少之又少。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陈水扁,他是第一位缔造台湾政党轮替的政治人物,可是他的成就也仅止于此。他有最好的机会促成蓝绿和解,他有最好的机会改善两岸关系,他有最好的机会竖立民主的典范,但他为了选举,也为了聚财,把这些机会都放弃了。他放弃机会,人民也放弃了他。
社评说,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访问时强调:“我宁可只当一任好总统,也不愿当两任平庸的总统。”总统为什么会变得平庸?奥巴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答案:“华盛顿有种倾向认为民选官员的职责就是拼连任,那可不是我们的职责,执政团队的职责是解决问题、协助民众。”因此,他仍决心推动健保改革和其它重大问题,不计政治风险。
一件大家都认为该做的事,并不见得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就像高希均教授所说,民众常常有理性与直觉的矛盾。他举了4个例子:(一)抽烟的人“不赞成”公共场合“禁烟”,但内心认为减少二手烟是“应当”的;(二)喝酒的人“不赞成”酒测,但为了安全是“应当”的;(三)开车的人“不赞成”油价上升,但为了节能又认为“应当”调升;(四)孩子正在念大学,反对学费调升,但相对于家庭收入比较低的子女进了私立大学要付较高学费,又觉得调升也是“应当”的。
社评说,奥巴马与马英九都碰到同样的难题。奥巴马知道健保改革的阻力很大,连克林顿都做不到,更何况他又碰到金融海啸和高失业率。此时推动健保改革,大多数的竞选顾问都会说,这是政治自杀,他们也会拿民调支持率下降来支持他们的看法。但奥巴马说:“我在竞选时经历过这种事。当你的民调数字下降,你变成白痴;当你的民调数字上升,又变成天才。如果民调低,我仍旧会保持镇定和理性,不为所动;换成民调很高,又会被说是沉着和理智。”
面对困境,奥巴马做了选择。他认为华盛顿任何一位政治人物所遭遇到的挫败,都比不上一名失业、寄出上百份履历表却音讯全无的男人,不晓得如何跟家中妻儿交代接下来的贷款和保费是否还能按时支付。这些老百姓是他奋斗不懈的主要动力。有如此信念的人,我们相信他可以写历史。
马英九也有相似之处。泛蓝选民对于陈水扁的司法案件以及前“检察总长”陈聪明的不满非常强烈,并且迁怒马不采取行动。如果马英九要迎合泛蓝选民,他大可以做姿态,或者暗中运作司法体系,但他始终坚持不干预司法。他做的是理性上对的事,但不是群众直觉上支持的事。马主席也知道提名傅昆萁选花莲县长笃定当选,但他坚持清廉的原则。他知道开放美牛可能有政治风暴,但他相信科学评估,也相信这样做对台湾有利。社评最后说,有人说马英九一直在竞选连任,但从民调来看,他做的是相反的事。台湾政坛需要理性的领导人,作为一个民众,给他掌声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