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台湾失业率首度升逾6%,引起各方关注,但台湾近来长期失业人口快速升高至10万人一事,却仍未获各方重视。台湾《工商时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事实上,长期失业是极为严重的问题,若不加以正视并纾解,其对经济及社会的冲击,将是难以想象的,马英九当局万不可掉以轻心。
社论说,所谓长期失业者,乃是指花了1年以上的时间寻职,仍无法顺利获得工作者。同样失业者,有人失业3周,有人失业3月,这都不算长期失业者,只有孜孜不倦找了1年工作而未能就业者,才算长期失业者。这些人的惶恐与无助可想而知,而当这类的失业者快速增加时,这显然已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已,所以美、欧各国自1990年代以来,均相当关注这个问题。
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在1990年代的统计,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长期失业者占总失业人口的一半,法国及葡萄牙约占3成,美国也有1成。长期失业深深困扰这些国家,如今台湾失业人数66万中高达10万人失业逾1年,长期失业人数所占比率15%,已高于美国,显示长期失业问题确实日趋严重。
一个社会长期失业人口的升高,可能是源于经济衰退,也可能是源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惟不论属于何者,当长期失业人口增加,意味着民众的经济生活已出现问题。尤其如果这位长期失业者又是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时,其所带来的冲击便无法估计了。近10年岛内平均每日离婚对数由不满百对增加至155对,低收入家庭人口由12万人倍增至24万人,自杀人口由不到2千人倍增至4千多人,同时劳资争议、集会游行、社会冲突事件也逐年升高,这些问题虽表面上与长期失业无关,但究其内涵,明显存有长期失业的因子。
社论说,回顾一下历史几个重大事件,可以让我们理解长期失业的可怕。19世纪中期洪秀全能够号召百万民众占领清帝国半壁江山,19世纪末义和团所以全面失控终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都与当时数百万民众长期失业密切相关。根据史料,1842年清廷鸦片战争落败,被迫开放上海、宁波等五口通商,使得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动摇,原本靠湘江、赣江经商及运输的百万民众长期失业,在民怨鼎沸、无人闻问下,终于形成一场为期15年的动乱。而19世纪末,京津铁路的开通替代南北漕运,数十万家庭陷于长期失业,清廷无视于问题的严重性,终于酿成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动摇国本”的大灾难。
其实,包括19世纪中期法国的二月革命、德国的三月革命,发生的原因都是一样。这些中外历史事件看似由政治、社会问题而起,惟最核心者仍是民生经济,而一切经济问题,最后总是因为长期失业未能改善,而把问题推向复杂难解的局面,风暴、动乱、革命遂由此而起。
台湾长期失业过去多是中、高龄者居多,但近年来情况已非如此。以“主计处”甫完成的7月份统计看来,39岁以下的长期失业者占全部长期失业人数近7成。而高学历者过去仅有失业问题,罕见长期失业问题,但近年来情况也已改变,长期失业者中已有近3成拥有大学以上学历。长期失业的年轻化、高学历化,将使得台湾长期失业问题更加棘手难解。
遗憾的是,台当局府近年来总以为借由部分工时、临时性就业等“非典型就业”的创造,即可缓解这些问题,今年以来更拟修法以创造更多这类“非典型就业”机会;其实,这是极为短视的做法。以如此权宜之计提升“非典型就业”,表面上可以降低失业率、终止长期失业者的失业期间累积,让长期失业数字缓和下来,但事实上长期失业所衍生的一切问题,例如家计贫穷、社会的不安定感等,非但无法消除,反将急速升温,而使台湾经济更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贫穷、离婚、自杀、抗争游行、劳资争议也将永无止息之日。
长期失业源于就业机会的不足,而就业机会的不足,源于台当局近20年来的产业政策,永远是奖励资本密集产业,而从未奖励创造就业机会多的行业;如此偏颇的产业政策导致今日的局面,并不令人意外。社论最后总结说,台湾的长期失业问题能否缓解,终究仍决定于当局的产业政策,若马英九仍因循昔日的思维,不知改弦易辙,台湾长期失业问题,恐怕永远不会有解决的一天。
[责任编辑:王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