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随手杀人的犯罪更令人胆战心寒 孩子怎么了?

2009年06月17日 09:58:00  来源:
字号:    

  新竹余姓青年深夜在风景区遭人围殴致死,凶嫌竟是年龄从15到18岁不等的几名青少年。他们行凶的动机,只是因为酒后寻衅,被害人未予回应而欲离去,竟惨遭毒手。

  “孩子怎么了?”这是台湾《联合报》为该事件在岛内发起的征文题目,希望为日益失控的台湾青少年问题寻找解答。该报今天的社论亦对此指出,这么一群青少年,谁也无法说他们是“生性凶残”;甚至,一位父亲接获通知来到警局时,还三度称许自己的孩子“真乖”!但夏日的夜晚,几个人饮酒之后,就因为“看不顺眼”连手打死在海滨观海的人,然后若无其事地一哄而散;如此冷血的即兴杀人,无仇无恨,不需要动机,岂不比生性残暴更令人胆战心寒?这种随手杀人的犯罪,又要如何防范?

  这次枉死的是一名曾在新竹科技园区任职、侍亲至孝的青年;但换成任何人在那个时间出现在那群恶少眼前,也都可能遭到毒手。正因为这样恐惧的同理心,才促使竹科网友发起“一人一信救新竹”运动,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人身保障的共同不安。

  社论指出,岛内青少年随手杀人的恐怖事件,这已不是第一桩。上月台北县警方刚侦破两个青少年性侵网友并杀人弃尸的案件,主嫌也才18岁,协助弃尸的少年仅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受害少女才14岁。就因为凶手太过年轻,超乎想象,警方侦办了半年,方向一直错误,最后靠着检举线报才水落石出。那桩骇人的杀人事件,动机也不是口角、冲突或仇恨,而只是为了发泄个人恣意玩乐的欲望,随手就杀了初见面的网友。

  岛内民众更记忆犹新的,是那位弒母的桃园逆子。汪姓男子因向母亲索钱未遂,竟然用电线将她勒毙,随即盗取其钱财和信用卡,若无其事地带着女友南下四处游玩。当人性堕落到这种地步,人伦亲情都可以随手断绝,社会的义理要如何维持?

  台湾社会的犯罪形态正在改变,许多犯罪手法已超乎我们的想象,犯罪者的心理也不再是旧理论所能解释。尤其青少年这个区块更让人感到棘手:在社会上,他们是少子化趋势的宠儿;在家中,他们是历经严格管教的家长世代想要松绑补偿的对象;在学校,他们生在学生权益高张的年代;就潮流而言,他们浸淫的计算机虚设世界是父母辈不甚理解的经验。我们无法断言青少年冷血杀人的症结究竟为何,但家长和学校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不断退化,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以这次新竹杀人事件为例,5个嫌犯几乎都是“中辍生”或“未就学”。简单地说,他们都是被“漏接的孩子”,一方面被家庭忽略,一方面被学校放弃,因而掉落在社会的夹缝中。他们结群成党,以错误的社会认知彼此影响,用封闭的同侪情绪交互感染。其中,父母失职的责任恐怕还远大于学校。试想,只考7分就能上大学,初高中的孩子会找不到学校念吗?再说,孩子深夜在街头游荡不归,父母难道不必过问?未成年孩子带着一身酒气或染血的拳头回家,这些父母说了什么吗?

  证严法师日前曾感慨,不少父母过度溺爱,造成孩子是非不分、无法无天;她也认为,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仁义道理都不懂,反映了台湾高等教育的肤浅化。这些感受,许多民众应该都心有戚戚焉。除此之外,台湾社会长年蓝绿对峙,“立委”每天都在爆粗口、放狠话,名嘴评论政经时常语多挑拨,民代质询官员犹如骂街;这些社会氛围犹如在呈现负面的示范,又如何让下一代学习尊重与容忍?

  社论最后感叹:一个被父亲称许为“很乖”的青少年,和伙伴莫名所以地杀死了另一个被亲友赞誉为“很乖”的青年;这一荒谬景象,充分反映了台湾社会的价值错乱。孩子随兴随机杀人,显示家庭、学校及社会规范都失灵了,我们该怎么办?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