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电影《海角七号》在岛内爆红之际,拍过《悲情城市》的导演侯孝贤日前强调,他让台湾的九份地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很深的罪恶感。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道的社评指出:这番感触固然是侯孝贤的悲哀,又何尝不反映当前台湾文化上的“一窝蜂”现象。
社评指出,《海角七号》创下超过4亿的票房,不但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台湾产电影,而且在恒春、满州、垦丁等地大量取景,使得越来越多的旅客进入恒春半岛,络绎不绝的人潮带动了观光热,却又造成遍地垃圾,形成严重的环境伤害。
这样的情形与当年因《悲情城市》一片走红的九份,情形完全一样。早年九份因金矿没落,年轻人大量外移,有时整条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因此景观与自然生态,都维持相当良好。但自《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金狮奖后,九份突然走红,挤满寻找电影场景的游客,而人潮带来的垃圾与喧嚣,使当地的人文景观,受到严重伤害,而山城原有的宁静,也完全被破坏。更严重的是,为了招揽游客,大量修建民宅,加高楼台,电影中的若干场景,再也无法见到。
《海角七号》和《悲情城市》,其实并非特例,诸如《罗马假期》、《樱花恋》等电影中诸多脍炙人口的场景,都令人向往不已,罗马和京都也因此成为观光胜地。所以,就理论上而言,电影当然是营销城市的最佳推手,不过目前侯孝贤及诸多学者专家之所以提出省思,主要是电影大卖固然会创造商机,但是一窝蜂的热潮,究竟能够维系多久?又会带来多少负作用?谁也不敢预料。
社评说,不止电影如此,就像当年养养拉不拉多、吃葡式蛋塔,也都曾经在台湾盛行一时,但如今遍地的弃狗和陆续关闭的蛋塔店,都令人不胜唏嘘。
社评认为,纯就电影来讲,《海角七号》无异是成功的,除了开启台湾产电影的新希望,也带来可观的商机,但他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会使台湾的电影工业谷底翻身,恐怕还大有疑问。更重要的是,九份的惨痛经验会不会在恒春重演,不得不令人关切。就事论事,《海角七号》走红,当然值得高兴,不过下面三种心态如果不改变,未来的后遗症就会令人忧心:
一、捡现成的心态:地方政府不能配合电影做整体的规划,专业管理;观光业者只是坐享其成,利用电影大发利市;贩卖纪念品或名产的商家,也都只想大捞一笔,大家都没有长远的规划与永续经营的心态。
二、看热闹的心态:对于电影的本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念也毫无概念,对于电影中动人的场景,也并没有认真的欣赏,而只是抱持着看热闹的心态。
三、追流行的心态:比看热闹心态更有甚者,许多人甚至连电复印件身都没看过,只是追逐流行,到了各个景点,只是抱着“到此一游,下车拍照,拍完就走”的心态,既不消费,也不游览,更无益于当地的观光。
社论指出,不客气的说,如此短视、现实、浅薄的心态,如果不改变,越多的电影只会造成越多的生态遭到破坏,纵然能够创造短暂的荣景,却将使许多永恒的景观,再也无法恢复,其利弊得失,不言可喻。职是之故,在金马奖颁发之际,我们虽然高度肯定《海角七号》与《悲情城市》等这类影片的拍摄,却也希望民众能够真正爱惜台湾的自然生态与人文风土,更希望地方政府与观光业者能够因势利导,借电影而营销地方。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