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今天发表社论说,海协会长陈云林今日率团来台,这是六十年来深具里程碑意义的两岸大事。倘各方目光仅投注在陈云林来访时的台北街头扰攘,恐怕只是见树不见林;若能将视野拉高放大至一甲子以来的宏观时空架构,始能看出台北“江陈会”在大历史中的奇峰突起。
陈云林上周四在北京开记者会,他说:他自国台办至海协会,“置身历史和现实的座标点上”,希望为两岸多做点事。在上周四的记者会中,他说为了访问台湾,勤学闽南话;又说,这次他不能到中南部,遗憾之余,竟致哽咽失声。这六十多年的沧桑,交汇在陈云林今日个人生命的“历史与现实”的座标点上。
社论指出,跳开陈云林个人,拉高放大来看,今日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更是交汇在一甲子以来更宏观的一个大历史座标点上。正因大陆及台湾各自在政经发展上分别突破了自困的瓶颈,所以两岸关系也才可能跳脱“解放台湾”或“反攻大陆”的符咒,今日也才会见到陈云林,以和平协商特使的角色来到台湾。
即使将时空紧缩至台湾解严后的最近二十年,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冲击,也是惊心动魄的。一九九三年,“辜汪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当年台湾是“李登辉/辜振甫”,大陆是“江泽民/汪道涵”;至一九九九年,“辜汪二次会谈”几乎就将在台北举行,却临阵破局,接着就是陈水扁的尴尬八年;现在,九年后,今年“五二○”两岸恢复交流机制,大陆已换成了“胡锦涛/陈云林”,台湾则换成了“马英九/江丙坤”。可见,人事斗转星移,甚至历史江河仿佛也被截流断流了九年;但是路不转人转,江河之水如今俨然又是滔滔滚滚。
社论认为,将台北“江陈会”置于六十年来“历史与现实”的座标点上,可以看出两岸互动有一条由隐而显、由微而着的主轴线,那就是“民意与和平”。只要中国大陆在内政上继续深化放大政治与经济的改革开放,只要台湾的民主法治也能勿受污染,两岸“和平共荣”应是民意的共同归趋,也必是历史的方向。
民意向往和平,两岸均须回应民意。两岸当局只要坚持“和平”的最高原则,两岸的互动即可能满足“共荣双赢”的民意;而两岸当局只要多置心力于“共荣双赢”的民意,两岸的“和平”即得以维系。
社论续指出,六十年来,两岸皆是历经血泪艰辛而走至今日境地,陈云林行前公开夸赞台湾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而台湾朝野亦常不吝对“中国崛起”给予肯定及赞誉。但两岸今日成就,亦绝非幸致;如前所述,倘大陆无邓小平之扶倾厦、挽狂澜,台湾无蒋经国之脱茧、松绑、开新局;则台湾及大陆的内部治理不可能有今日境界,而两岸关系也不可能出现如今这般柳暗花明的氛围。由此可知:只要主导人物对了,路线对了,两岸的内部治理就会有成绩,而这些成绩就会反映到趋向“和平共荣”的两岸关系上。
社论认为,较诸五、六十年前“解放/反攻”用枪炮相互残杀,及较诸二十年来的统“独”恶斗,今日台北“江陈会”所站的“历史与现实”的座标点,却无疑是正面的、进取的,也是足可庆幸与肯定的。可见,愈是经历摩擦冲撞,愈能淬砺探索出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和平共荣”。
社论最后说,我们期盼,马英九、胡锦涛及今后的两岸领导人,在内部治理的思维及方法上能有超越前人的境界及成就,而这类思维、方法及境界、成就,亦必可反映在“和平共荣”的两岸关系上。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