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1962年的得主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因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获奖,日前,他公布一项研究结果,指出非洲大陆的人不若西方白人聪明,这番言论引起舆论强烈指责,认为具有种族歧视,虽然詹姆斯最后被迫道歉,却仍暗指他中立的科学研究遭到扭曲误解。
另外一个在社会学上知名的科学实验,则显现了族群议题的另一个面向,一名研究者想要测试歧视的产生过程,告知不知情的受测者假科学根据:蓝眼睛的比褐色眼睛的人聪明。观察受测者逐渐产生变化,蓝眼睛的越来越有优越感,而褐色眼睛的开始受到歧视排挤。
两者都以科学信仰为前提,设若以语言或行动刻意地操弄,在社会上便产生了实质的作用,也可能产生跟研究结果一样的效果,但却忽略了背后结构性的因素。前者,有“贴标签”的效果,后者,则呈现蓝眼睛的“沙文主义”。当政治人物介入运用、操弄之后,更引发激烈的扩散效应,如史上罪无可辞的纳粹优生学的“集体动员”与将失业归诸犹太人作为“代罪羔羊”,遂成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正当借口。
易酿成种族冲突
台湾《苹果日报》今天刊文称,上述说明看似遥远而理性,但却常发生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一般人往往无法觉察自身的荒谬盲点。台湾促进和平基金会族群小组汇整1994年以来的负面族群语言,经过不断地讨论、修正,将负面的族群语言分成沙文主义式、集体动员式、贴标签式及代罪羔羊式等四种类型。
沙文主义如“外籍配偶应该少生一点、越南新娘应该检查生化余毒”;贴标签如“日本皇民、外省猪、外来政权”等族群语言,对内凝聚支持、对外有敌我意识,或许其本身存在差异的社会基础、历史分歧脉络,因而能够引起台湾民众共鸣,但是很容易在政治人物为了争取资源、权力蓄意操弄而起了作用,就会进一步演变成集体动员如“客家人支持客家人、欺负我就是欺负客家人”,或代罪羔羊的“新移民抢走工作机会、外劳造成犯罪增加”的族群歧视乃至冲突。
文章指出,此刻起直至明年“总统”大选,正值选举动员,最容易激化族群二元对立,以符合蓝绿两方政治上最大利益;不过近年来在双方互指对方操弄族群,以及民间团体监督之下,族群语言已经走向隐性发展,虽然不直接触碰族群,但是实际上却仍在操作族群的敌我分野,比如现在盛行的“入联”等议题,似乎与国际地位有关,然则却在进行爱台湾与否的区分动员,而非真正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向国际争取台湾应有的地位,获取台湾人民最大利益。
应回归公共政策
文章表示,我们希望借由公布《负面族群语言报告书》,密切监督政治人物自我约束,不要再撕裂族群,应当回归公共政策的高下之分;而整个社会也在政治人物负责任的言论下,逐渐以超越族群的“共同公民语言”,取代族群语言,深化台湾的民主文化。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