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湾中产阶级流失现象严重 社会基础动摇

2007年10月30日 13:11:00  来源:
字号:    

  台湾《工商时报》今天的社论说,最近,社会各界一再引用日本作家大前研一“M型社会”的用语来形容台湾社会贫富悬殊恶化,以及中产阶级不复存在的事实,本报系《中国时报》台湾希望专题系列之八——彷徨的中产阶级,更进一步用具体的数据及生动的故事,介绍了大量中产阶级或者流失,或者出走,或者因为所得减少退居为贫穷阶级的明显趋势,以及中产阶级陷落后在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后续效应,甚至动摇了社会基础,提醒执政当局强化施政,尽快挽回中产阶级信任,重建台湾社会的稳定力量。

  学术定义上的中产阶级,可以依据所得、教育程度、职业的不同及高低来区隔,当然也可以诉诸个人的自身感受及体会,譬如每年收入、职埸上影响力量,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忠贞及负责程度而定。虽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台湾的中产阶级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大多数民众都普遍感受到,做为社会中坚份子的中产阶级数量逐渐减少,而且引发的社会效应也正在逐渐扩大中。中产阶级外流的原因很多,但以下两者应是主因。第一,从1989年至2006年止十八年间,每年因为政治、教育,乃至家庭因素而移民的人数,最少七、八千人,最多三万五千余人,总计约在三十三、三十四万人之谱,也就是说,平均每年约有二万上下的民众移民出去,而依据一般经验,有志移民者大都属于收入、知识水平,以及对家庭较负责任的中产阶级。其次,因为事业、工作、求学需要而移居中国大陆的人数,一般估计约在六十万人上下,海基会则估计约七十五万人,有些台商则认为海基会严重低估。但不管精确的数字究竟为何,这些高达五、七十万可以移居大陆,并在大陆安居乐业的台湾人,应是中产阶级无误。

  除了以上两者总和,保守估计高达一百万人左右的外移人口属于中产阶级者外,我们相信在岛内,也有庞大数量的民众因为所得减少、负担加重,乃至因为主客观因素丧失健康或工作,而被无情地自中产阶级除名,甚至沦落跌入贫穷阶级之中。《中国时报》的民调即指出,高达百分之八十一的受访民众完全赞成“台湾的中产阶级已慢慢消失,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看法。

  社论指出,中产阶级出走、流失既然是不争事实,我们所能关心,也必须关心的,自然是可能的后续效应及缓和、化解之道。在经济上,我们认为中产阶级减少的效应其实早就发生,目前正在扩大之中。众所周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主要有二,一是投资,一是消费。台湾因为政治情势不安,包括岛内及海外投资已经明显减少。消费方面,也因经济主流的中产阶级减少而每况愈下。近十年来,民间的消费年成长率由七.三%,一路滑落至二%上下,即证实了中产阶级减少,岛内消费随之减少的现实。消费、投资同步不振,难怪台湾经济相对其它地区低迷不振。

  政治上,中产阶级的出走、流失后续效应也很明显。最近几年岛内的重要选举,包括“立委”及“总统”大选,投票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之一即很可能是因为一向比较积极参与政治,为数高达一、二百万的中产阶级出走、外流所致。社会中坚份子的中产阶级大量出走、流失,乃至不再对台湾的政治保持缄默、冷漠,虽然短期上可以造成某一特定政治族群的优势,但长期下来,当然是台湾社会的一大危机。

  至于如何制止、挽回中产阶级的出走、外流?社论认为,中产阶级出走、外流原因错综复杂,而且存在久矣,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并非单一药方或短时间措施即可奏效。但如果朝野能够凝聚共识,提振经济、清明政治、改进教育、重建社会价值观,由根本处消除中产阶级出走、外流的肇因,进而化解社会的集体焦虑,重新指引台湾的发展希望,中产阶级数量上的回流,乃至形而上的恢复对台湾发展前途信心,当非难事,甚至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