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23日发表社评指出,游锡堃如果辞去民进党主席一职,由陈水扁回任,台湾的政治大戏就更加热闹了、更有看头了,民进党的后陈水扁时代不仅不能终结,可能还会开创新的陈水扁历史。未来4年,不管民进党在野或继续执政,陈水扁仍然是主导,其影响不可小看。
中评社报道,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因“特别费”案遭起诉,他在21日晚发表声明表示,他将秉持承诺,辞去党主席一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随即表示,面对新的冲击,唯有请陈水扁回任民进党主席,才有能量团结全党,打赢明年“总统”与“立委”选举。游锡堃在加拿大透过幕僚发表辞职声明,据悉,游锡堃事前将此决定向陈水扁报告。
也就是说,陈水扁出任党主席的事情还在议论之中,未必是一定的。但是,完全有可能,因为:
一,陈水扁回任有利明年的选战。柯建铭说,只有陈水扁才有这种能量,凝聚全党团结,面对明年“总统”与“立委”选举。其实,不是陈水扁才有这种能量,是陈水扁目前已把选举操作成他的个人利益之战,早已凌驾在谢苏之上。
二,陈水扁回任有利压制民进党内部的斗争。柯建铭表示,只有陈水扁是民进党主席的最佳人选,尤其党经过“总统”与“立委”初选竞争后,派系间的伤痕还未完全抚平,唯有陈水扁回任,才能解决派系恩怨。
三,陈水扁回任的最大得利者是陈水扁自己。陈水扁的意图已经很清楚:第一,绝不退出政治舞台;第二,一定要保住自己及家族的利益安全。第三,下台之后全面捆绑民进党,以民进党为自己的“党卫军”。
社评分析指出,依民进党党章规定,执政时,“总统”是当然党主席,若陈水扁可以回任,就没有补选党主席的问题。也就是说,陈水扁是否回任在于他自己的一念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阻力。本来有的阻力,目前已经土崩瓦解。
第一大阻力:深绿大老群。陈水扁经过这一段时间冲撞两岸关系甚至台湾与美国的关系,充分表露“台独”企图心,早已占据民进党的政治与道德最高点,大老只有认同,无法制约。
第二大阻力:谢长廷阵营。当陈水扁成功促成谢苏配之后,谢长廷已居下风。特别是陈水扁推动“入联公投”之后,谢已经哑然,只能跟在后面,唯唯诺诺。
第三大阻力:社会舆论与道德力量。目前的台湾选举政治长期操弄极端意识形态,社会已经麻木,正常与不正常根本没有界限,只有输赢,没有正义。陈水扁毫无心理压力。
报道说,陈水扁现在站在制高点,力推台湾“入联公投”,在“九一五”大游行上充分验收成果,让民进党内士气大振,如果回任民进党主席,民进党运作回归党政同步,“府”、党由陈水扁统合,“政院”则有“院长”张俊雄、“副院长”邱义仁掌舵,这样的组合更让民进党党内许多人士认为有助大选,目前已有党内人士串连,吁请陈水扁回任党主席。
社评说,陈水扁的回任,没有什么难办之处。民进党内有不同意见,如嘉义市党部主委陈茂松等县市党部主委正串连发动慰留,并计划在24日游锡堃返台时前往接机。绿营大老蔡同荣说,现在距离“总统”大选只剩几个月,临时换党主席适当吗?为了团结及大选考量,应该先慰留游锡堃。不管意见如何有分歧,陈水扁是否回任,完全取决于自己。
台湾《联合晚报》文章说,不论陈水扁兼任民进党主席与否,可以确定的是,现在整个局势发展对陈水扁有利,可以重新布局,思考民进党的定位、“府院党”选举架构和后扁时代的自保之道,完全取决陈水扁的一念之间。
如果陈水扁没有回任党主席,那么就表明他个人有所考虑,有所布局,有所安排。基本不存在哪一股力量节外生枝地阻挠。有报道说,谢长廷也担任过党主席,如果扛下代理党主席之责,将如同2004年陈水扁连任一役,陈水扁集党主席、“总统”和候选人三种身分,完全整合党中央和竞选总部的辅选资源和战力,对大选相当有助益,党内人士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问题在于,陈水扁愿意吗?
社评认为,如果陈水扁真的回任,台湾政治局势是极为不妙的,意味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其危险性在于:
第一,在短期内陈水扁党政军大权一把抓,创造了最为有利的走极端的条件。这是多年来,台湾第一次形成个人权威统治的时期。政府、军队、执政党全部听命陈水扁,风险巨大,为了继续执政,陈水扁有可能运用手中权力,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来。
第二,在长期内陈水扁继续强力影响民进党,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仍然无法偏离陈水扁的极端路线。如果民进党在野,更加激烈的政治斗争会展开,两岸关系不可能得到稳定,台湾民生不可能得到安顺。
陈水扁于2002年7月14日起兼任民进党主席,目的是为了取得对“党政”的有效控制权。不过,他任党主席,立即惹来党内严厉批评,认为是违背民进党建党之初提出的“党、政、军分离”的理念,其至批评他“一言堂”。今时今日,为了政权、为了生存、为了“台独”,类似的批评声音不会再有,就算有,也形成不了气候。反而,民进党党内必然涌出一片劝进声浪。
不容讳言,民进党团队已经成功地做好了最主动、最有效的选举布局:一,用吕游涉案的办法捆住马英九,力图同归共尽。二,苏谢脱身,毫无牵挂,全力拼搏。三,陈水扁大权独揽,指挥进退。
为了胜选,民进党已团结如一人。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