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经济日报:高门坎不等于高质量

2007年09月10日 13:58:00  来源:
字号:    

 
  台湾《经济日报》今天发表社论文章说,台湾新设金融控股公司的大门再次打开了,但高砌的门坎将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摒于门外,只有台银、土银及输银三合一的台湾金控跨得过去。说明台湾当局的态度很清楚,除了负有政策任务的台湾金控,摆明就是不想再发出任何一张金控许可执照,甚至还要求已在门内的现有金控向新标准看齐。然而,高门坎不等于高质量,更隐含保护既有金控利益的意图及不利竞争的效果,政府应另为妥适之议。

  台当局于1001年11月28日发出第一张金控许可设立执照,并于两年内发了14张。经过近六年的发展,14家金控所整合的银行、保险、证券及其它金融周边事业有91家,合并资产规模近20兆元;但相对于岛内约600家的各类金融机构、约38兆元的资产总额,这样的整合成果显然与藉金控机制以促进金融整并的政策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因此,台当局于四年前关上金控新设大门;并以“二次金改”之名,加大整并压力,惟成果并不显着,甚至争议四起,也导致“二次金改”的策略一变再变。

  一开始,台当局是以公股金融机构及金控的限期减半为目标,运用公股释出做为触媒,以民营化带动金融机构的大型化,进而累积国际化的能量,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一厢情愿、忽视市场力量的策略很快就被证明行不通,并遭政治权贵乘隙而入;“二次金改”也在避免财团化的污名后改弦易辙,不但停止民营化,还规划成立占有市场二成以上资源的纯公营金控,金控新设的大门也因此重新开启。

  可是,从“金管会”预告的新设金控标准来看,这个开放之门是虚开实掩的。“金管会”共订了六项审核标准,包括资本适足性、跨业范围、实收资本额及资产规模、守法性、经营计划书及增进公共利益审酌等,除跨业范围外,都高于现行标准;尤其是非属行政裁量的资本额与资产规模,申设门坎分别订在600亿元及7,500亿元,约相当于现有金控的中间数,凸显出“金管会”对大型化的偏好。

  社论说,新标准更是个高门坎,不仅七家既存的金控达不到,须提出提升规模与经营综效的计划,包括自行发展或与其它金控合作等;非金控的金融机构中,也只有台银、土银与输银三合一后的台湾金控跨得过去。果若依此标准开放,将只有台当局政策推动的台湾金控进得了金控窄门。因此,实难认同“金管会”开放金控新设的诚意,也难怪业界发出新标准是为台湾金控量身订做的不平之鸣,并计划争取“金管会”调降门坎。

  社论指出,依“金管会”的说法,从高订定金控新设的标准,是因为金控是提供业者跨业整合、经营整并的平台;为增加整并的动能,进一步促成金融机构及金控的整并,同时兼顾市场自由与新设金控相对于现有金控的竞争力,故而要以高门坎,鼓励(或谓筛检)体质良好的金融机构申设金控,以对现有金控形成良性竞争的压力。

  可是,许多实证都指出,小有小的利基,大有大的烦恼,规模大小与经营绩效高低之间没有绝对的正相关;高资本、高资产或拥有竞逐市场的筹码,但相对也承担了高风险,甚至有不够灵活的问题;高资本、高资产等于体质良好,是“金管会”在此政策上的第一个迷思。更何况,由三家纯公营银行组成的台湾金控,即使规模够大,但其发展本质原就存在政治干预的障碍,又须肩负政策任务,在专业经营不易、盈亏责任又难以厘清下,期待这样的一家金控引入良性竞争,无异是缘木求鱼。

  再者,真正的竞争压力来自市场,这也是经续会决议开放金控新设的原始动机,让市场有进有出,才能经过优胜劣败的竞争,产生优质的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最佳支持。然而,金管会从高订定新设门坎的作法,却是以高标准阻挡其它金融机构的进入机会,反而是在降低市场的竞争性,甚至是保护现有金控的既有竞争优势,实非促进竞争之正道。

  社论最后说,台湾金融机构绝对需要长大,也没有人反对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关键在于企业成长有其一定的过程,不是台当局强推可及;金融机构还需要成长的环境,这才是当局该认真去做的事,台当局别再舍本逐末。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