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一直都认为钱“变毛了”,钱不值钱了。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惯性,部分人很少选择银行储蓄,而是尽量选择地产、信托等相对高收益的资产,谨防钱“缩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全球央行重新回归常态化轨道,我们可能迎来一个钱越来越值钱的时期,而且将保持现金类资产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钱也许正从“毛了”转向值钱了钱变得值钱了,当我今年反复写下和强调这句话的时候,相信背后会有哄堂大笑。这并不奇怪,在2008年,我写了篇《多少钱才够中国人养老》的文章时,哄笑更多。因为那篇文章的结论是,也许到约2030年,一个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中国人,需要积攒一二百万元才够养老,而京沪一线城市则可能需要约500万元。谁知道呢?说不定一千万元也未必够,这取决于中国央行发钞的意愿和速度。这个10年前的小文,最终演化成“某教授称千万养老也不够”的哄笑式传说,至今回顾,诸君还以为那仅仅是个笑话吗?
在2008年,之所以写“多少钱才够一个人养老”的命题,初衷并不是为他人焦虑,而是在谋划一下自己还需要辛苦劳作多少年,才能在2030年安然退休,过一个还算体面的晚年。我们用职工工资和总储蓄的倍数、基本物价和服务的涨幅、国民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养老支出等多种角度进行了粗略的估算,大体认为,以实际购买力看,1987年的1万元,大致相当于2007年的30万元-255万元,最有可能是相当于35万元-50万元。反过来说,如果你1987年是个万元户,如果执着地选择坚持20年的银行储蓄,那么到2007年,因为钱变毛了,你当年的财富至少90%以上已人间蒸发。随后,我们假定退休之后人们可能还需要生存25-30年,根据相对保守的发钞速度和温和的物价涨幅,那么在约2030年退休的三四线城市的职工,届时可能需要积攒一二百万元,而大城市则更多。这个让我自己也吃惊的结论,支撑我努力工作至今,以便在灿烂的春光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离我写这个小文已有近10年了,我相信三四线城市年龄在45岁上下的人,可能并不会以为再过10来年,哪怕有百万存款养老就多富足。那么在过去20年的中国又发生了什么?是在工业化和市场化之外,又增加了城市化进程。这“三化”吸纳了央行发行的大量货币,这种疾风骤雨般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奇迹,中国制造业在质量和体量上的提升是惊人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体量比美国、日本和德国加起来还大,竞争力不断迫近。制造业投资带来了对货币的巨大需求,使得工业设施鳞次栉比地矗立。
市场化进程也同样巨大,当年争论“傻子瓜子”和当下争论曹德旺美国建厂基本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话题。和我们切身生活相关的市场化,或许是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改革,本来的国家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职工花钱购买政府公共服务,这也需要大量的货币投入。城市化则最为显著,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口不断向城市和城镇迁徙集中,繁华的大都市不断涌现。人们很难想象,在1998年之前中国几乎还没有商品房市场,也很难想象其实到2004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金额还仅在1万亿元。而当下中国商品房存量的市值,可能至少在150万亿元-180万亿元。
“三化”带来的历史变迁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这“三化”给中国国民手中的货币带来了怎样深刻的历史变迁?
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说,奢靡地消费工业制品是最不理智的。1998年的一辆桑塔纳,大约相当于北京四环周边的一套两居室;而当下这个两居室大约可以组建一个特斯拉车队了。同样的,人们在过去10年的贫富差异,可能主要不是工资收入差异造成的,而几乎就是买煤买房造成的。1987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仅仅6500亿元,当时M2每年新增约1500亿元;到了1997年M2也就9万亿元,每年新增1.5万亿元;到2007年M2达到了40万亿元,每年新增接近10万亿元。到2016年底,M2已跃升为160万亿元。大量的货币,以工业、基础设施、社保体系、房地产等形态窖藏起来。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16年的几乎40年,钱加速变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幸运的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和真切吸纳了如此超额的货币投放,或者说,“三化”也恰好叠加了中国快速货币化的进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钱多,自然就追求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房地产很好地充当了窖藏财富、拉大城乡间、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的载体。但是,40年“钱毛”的历史,可能已经在迅速退潮之中。
转折点的到来在2017年初,我曾经写过一篇《最富有的一代中国人正在远去》的文章,表达了对货币化进程出现转折的判断。但大多数人却似乎只是看到我对中国巨富阶层的批评,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快速发钞和快速财富积累模式在淡化,包括中等收入阶层在内的中国人,需要关注到这个拐点,这个钱有可能逐渐变得值钱的戏剧性转折点的降临。
如果我们观察收入和房价两个指标,大致可以确信,以往那种显性外推式的思维无法成立。以城镇职工的薪酬收入观察:1987年,大多数人月薪在60元-100元之间,而2007年升至1500元-2500元,当下则到了5000元-10000元,不同城市和行业之间存在落差。2007年之前的20年薪酬涨了约20倍,之后10年涨了约4倍。如果2030年之前薪酬涨幅不变,则意味着届时普遍月薪酬在2.5万-5万元之间,这已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无法匹配。同样的,在过去10年,70个大中城市观察,中国房价可能上涨了3-5倍,目前约每平米8000元,京沪等城市则可能在4万元-8万元;你很难相信过去10年的房价涨幅能在未来延续,否则全国普遍房价就可能高于每平米3万元,而京沪则可能更高。除非你非常富有想象力,除非人民币汇率出现大问题,否则未来10年中国经济5%-7%的增长平台,决定了GDP大约翻番,不足以支撑收入和房价翻4倍。那种每年10%的高速增长期已离我们远去。
不仅如此,发钞和税收也会剧变。如果我们足够细心,不难发现,当下全球央行的主流趋势是加息和缩表,中国央行也如此,中国发钞速度已在迅速下降,目前M2增速已是有该统计指标以来的最缓慢增速,信贷增速则比改革开放以来最缓慢的1982年还要慢。尽管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收缩,但部分金融机构已在遭受缩表的折磨。搭配6%的经济增长和2%以内的物价上涨,中国离货币供应全面回落至个位数增长的时代并不遥远。
而且,中国居民没有意识到税制的绕不过去的变迁,即如果要为中国企业减负,就几乎一定要对中国家庭增税。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家庭部门的税负实际上是很轻微的,富人尤其如此,和万税之国的西方国家大相径庭。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驱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等等,聚焦于家庭税负的各种改革,是或迟或早必然发生的事情,居民储蓄率的下行是难免的。
或者说,我们有可能已经处于这个拐点,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我们必将面临钱少、税重、房价趋稳,挣钱不易存钱不易、用钱挣钱更不易的状况。我们需要改变一些思维惯性,将来钱可能不是快速“变毛”,而似乎变得很值钱。
看看当下60岁以上的中国人吧,他们经历了不少苦难,时代变迁带来的节俭和储蓄使他们充满了晚年的幸福感。看看当下的日本吧,节衣缩食的年轻人在责怪他们大手大脚花钱的父母,而50多岁的日本人正是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形成了挣钱容身花钱如流水的习惯。对比之下,中国的85后有可能会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脚”一代,而中国201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则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异的节俭一代。EASY MONEY的时代,已行将结束。(作者: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编辑:熊丽君)
[责任编辑: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