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正月初五,很多人都是在鞭炮声中“迎财神”,今年却有《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忘记眼前的苟且,遨游于诗与远方。这档节目似一泉清流,却有万钧之势,引得大江南北热议。节目所涉诗词,多半是中学阶段背诵过的,可能是我自身鄙陋,当时无法感受其美,但活在当下,我必须感谢那些曾经背过的诗词,濯洗了我的眼睛。
前几日与朋友饮酒,席间谈及语言文字,朋友说,只有书写的文字才具备凝视的可能,也正是凝视的可能使审美变得可以发生。口语通常都是不美的,因为口语天生就是为了“日用常行”,脱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但诗歌除外。从《诗经》始,风雅颂中有说,“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这里的“风”就是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诗歌。诗歌之美,不在考试,而在净化灵魂。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诗歌的作用,不仅是对于某一国人,对于全人类的意义也是如此。去年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我有幸前去The Globe Theater去现场观摩了一场戏剧表演。休息间隙,我四下打望,剧场中好似一个众生相的缩影,男女老少都被莎翁的戏剧所吸引。美国著名学者Harold Bloom也将莎翁冠以“人类的发明者(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的称呼。但如果仔细探寻莎士比亚的身世和创作,不得不说,他的此等名头是一代一代的观众与读者赋予他的新生。
在文学史上,莎士比亚的身份本就是一桩悬案,是否真实存在过这个人、现有的莎剧作品是否就是此人所著,学界众说纷纭,真相扑朔迷离。其创作的140多首十四行诗以及38部戏剧的质量良莠不齐,当中的确有“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样的名段、“四大悲剧”的巅峰,但也有他早期戏剧中为票房收入迎合庸众所编写的黄色桥段。但是,为何莎翁作品能如此广为流传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微探究竟之后再来反观《中国诗词大会》。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