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国际视点

从国际视野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6年04月27日 10:58: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理论界已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诠释。我们还可以从国际视野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理解其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的崭新形象。

  中国道路的新阐释

  对于中国道路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作了明确阐述,理论界也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探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新的战略高度阐释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向世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彰显了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

  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共同诉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道路的宏伟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和主旨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努力提升中国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实质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又将使中国现代化加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内涵更加丰富。现代化国家必须是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的方略;全面依法治国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求国家治理法治化。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塑造党的形象、树立党的权威,目的是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就其目标指向来说,都与现代化紧密相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阐释了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又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道路是协调发展之路。如何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在开辟和拓展发展道路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表明,中国道路是协调发展之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体现了每一个“全面”内部的协调、“四个全面”中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协调,也体现了国家、社会与执政党之间的协调。每一个“全面”就其内在要求和实践指向来说,都做到了不留“短板”、不存“死角”,其覆盖范围和实施路径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有战略举措的支撑而成为可能,战略举措的实施由于有战略目标的引领而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国家、社会、执政党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依据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从而实现国家、社会与执政党建设之间相辅相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阐释中国道路协调发展内涵的同时,拓展了中国道路协调发展的视野和格局,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道路的协调性。

  中国道路是创新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整体没有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保持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出了明确答案: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激发人民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体制机制变革创新,让体制机制的效能充分释放出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激发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力;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党和政府决策的执行力,尽快化解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提高执政效率、赢得发展先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表明,中国道路要走的是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道路是人民幸福之路。人民幸福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人民幸福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制度安排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杜绝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表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人民幸福之路。

  中国力量的新彰显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拓展中国道路,需要凝聚和彰显中国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凝聚和彰显中国力量带来了新机遇、创造了新条件,也让国际社会加深了对中国力量内涵与本质的理解。

  彰显人民主体力量。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和彰显全体人民的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顺应人民的期待和诉求,确保人民利益的满足与人民幸福的实现,是彰显人民主体力量的内在要求。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社会,全面小康的各项指标都以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为旨归,而人民幸福的实现又成为人民主体力量增强的源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民生的改善能为人民主体力量的增强奠定经济基础。同时,全面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均衡发展的社会,是国民文明素养普遍提高的社会,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人民主体力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民幸福指数和文明素养的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程度也将相应提升。社会和谐有利于减少社会摩擦、弥合社会分歧、达成社会共识,为人民主体力量的增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彰显改革创新力量。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动力转换,要求通过创新使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源泉。创新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能破除妨碍创新的旧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使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成为可能。同时,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都是难题,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可以照搬,唯有创新才能突破改革瓶颈、化解改革难题、实现改革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培育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彰显创新活力的过程。

  彰显国家法治力量。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都离不开法治。面对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用好法治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强则国家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彰显的正是国家法治的力量。尤其是公平正义,它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发展力量。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平等参与现代化建设、平等享有各项权利,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公平正义阳光的普照,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的力量。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是各方力量整合的过程。

  彰显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力量本质上是一种合力,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形成这样一种合力,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有利于增强我们党自身的凝聚力,促进党自身的团结,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利于塑造党的形象、树立党的权威,提升党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吸引力,使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全面从严治党重视良好政治生态的构建,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健全党内法规体系优化政治生态,并通过政治生态的优化带动整个社会生态、社会风气的好转,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也是我们党核心领导力量彰显的过程。

  中国话语的新表达

  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更大作用,必须使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话语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中国话语的新表达,提升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拥有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关键。围绕话语权展开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无论大国还是小国,甚至包括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媒体,都在谋求将自己的话语确立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有人甚至提出当今国际政治已日渐演变为“话语权政治”。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一些国家担心其中心地位被中国取代、其发展模式被中国超越,开始批评质疑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甚至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失语就要挨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在世界上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确立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话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蕴含的关于各种问题的理念和主张成为世界性的理念和主张,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彰显了中国特色,是面向国际社会增强中国话语权的新探索。

  顺应世界潮流的话语表达方式。减少差异是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前提。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需要让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共享的价值、相通的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内容、表达的理念,契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改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社会走出危机和困境、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多个指标,如生产力发展水平、民主化程度、国民道德素养状况、社会和谐稳定程度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其重要向度和评价尺度。依法治国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世界上治理成功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实行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也是国外多数执政党的共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发展的目标与取向、国家治理的理念与方略、执政党建设的方法与途径都是顺应世界潮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

  赢得国际社会认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原总干事卡洛斯?马格里诺斯说:习近平的未来中国蓝图包含了一个战略目标和三个互相支持、互相影响的战略举措。中国除了要在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国际上还要承担建设性角色以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罗马俱乐部原秘书长、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马丁?李斯认为,“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对应着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四个全面”提供了全面且连贯的战略指导,将使中国的发展更加持续稳定。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学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尔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赋予中国发展新内涵,它不是口号式的倡议,而是实实在在的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经济目标更丰满,全面深化改革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能够创造有利的商业投资环境,全面从严治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的评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同和赞赏。

  总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家形象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建构良好国家形象对于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形象的建构既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效果,也有赖于治国理政基本理念和战略手段的适时调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为国家形象注入新元素、新内涵,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作者陈金龙,为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