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12月12日晚,转发率最高的、最让大家感动的《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获奖致辞其实是假的。
在这篇朋友圈刷屏的“致辞”中,屠呦呦重点感谢了四个人:给他起名字“呦呦”的父亲,重视中医的毛泽东,启发她思维的古人葛洪,身患疟疾使用青蒿素的非洲人。更有好事者拿屠呦呦的“集体主义”“反证”莫言的“极端个人主义”获奖致辞,似乎要表明,同为诺奖得主和共产党员,二者境界有“云泥之别”。幸好这个斧凿痕迹很重的“致辞”是假的。
真正的演讲其实是《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这篇讲话质朴清新,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致辞中常见的寓言故事和传世名言,却以一位老科研工作者的口吻讲述了青蒿素的研制过程,特别是集体力量在其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对太多网友而言,屠呦呦已经超越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边界,却要承载某种文化偶像作用。
无论是“感谢四个人”还是心灵鸡汤爱好者更为中意的“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这一版本的“致辞”,都说明众多网民对屠呦呦寄予太多期望,正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而这种情绪从屠呦呦刚获奖到获奖致辞陷罗生门一再发酵。
对屠呦呦能获诺贝尔奖却选不中院士的质疑,说明公众对行政主导的学术评审体制的质疑和社会公平的呼唤;对屠呦呦获诺奖遇冷黄晓明奢靡婚礼受热捧的愤懑,恰恰说明尊重科学真理的理性姿态开始抬头;把公众期待情感“植入”屠呦呦致辞中而且刷屏朋友圈,恰恰说明一些情感和传统式微稀缺已久,需要强有力的出口释放,而屠呦呦的致辞被选择承担了这一使命。
不论是屠呦呦,还是莫言,都以其对人类文明文化的贡献将要写入人类历史。笔者最担心的还是,现今中国能称得上大师的人实在太少,而莫言屠呦呦恰恰被西方文明选中成为“中化文明文化的代言人”,因其稀缺性而被过度消费,之前就有莫言被过度消费从被捧的太高到踩到地上的趋势,渐至莫言在此次罗生门致辞中被网民拿来作为“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反衬屠呦呦的集体意识。那么以这种以讹传讹的节奏,若是下一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出现,屠呦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负面消费的对象?
“罗生门致辞”恰证屠呦呦承载太多。不能因为是诺贝尔奖得主而让让她套上灌心灵鸡汤”使者的角色。不能为了证明屠呦呦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而让前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做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靶子”。我们国家发展中的问题的确很多,但不能用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屠呦呦做太多的伪命题应用题,比如莫言VS所有中国作家,屠呦呦VS不公正的中国学术体系,屠呦呦VS畸形的社会公平体系。一个人主要代表他自己,若是让他代表整个国家,在想象中让他对抗这个体制,最终失望的是观众自己,更会犯下社会观感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
自从被宣布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屡屡被置于争论的漩涡,而此次“罗生门致辞”事件发生,屠呦呦成了“心灵鸡汤心理师”,再次证明屠呦呦被过度消费,或者说承载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在获得诺贝尔奖上屠呦呦或能代表中国,但是她主要代表的还是她自己,对莫言屠呦呦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公众还是少些意淫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