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热点新闻追踪:反恐改变思维是关键

时间:2015-11-25 11:01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加,有关中国需承担更多领导成本的呼声不绝于耳。美国国内不少人认为中美将走向战争,同时也有学者为确保可持续的中美战略竞争贡献智慧。对于安倍政府的执政表现,有观察家肯定其稳健的国际主义姿态、强调其对经济复苏的努力和对安全问题采取的务实政策;但也有批评者担心,安倍的立场是一种不妥协的保守民族主义。有学者建议韩国“统一计划”应把日本请进来,但其可行性和效果尚待时间检验。军事手段打击恐怖主义难以消除根本问题,信心危机才是导致西方国家与恐怖主义博弈时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吗?乌克兰危机使得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再次焕发生机,但该组织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似乎还需在实践中得以证实。

  2015年第11期总第15期(下)

  金砖国家研究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莫迪需调整对俄关系 2015.09.26

  美国对俄罗斯的敌意迫使俄罗斯转向中国,寻求建立全球力量平衡。在这种情境下,经济遭到削弱的俄罗斯试图把印度捆绑到其与中国日渐紧密的伙伴关系中。但是,作者认为,俄罗斯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中国对逐渐崛起、经济上充满活力的印度充满了敌意。然而,在此期间,俄罗斯仍是印度值得信赖的伙伴,向印度提供了各种军事武器和技术。不过情况正悄然发生转变,俄罗斯日益对印度扩大国防采购渠道感到不安。同样,事态的进展也使印度感到不满。第一,俄罗斯准备和中国、巴基斯坦统一采取行动,增加塔利班在未来阿富汗的发言权。但是俄几乎没有尊重和考虑印度的关切。第二,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近期将巴基斯坦称为“最亲密的合作伙伴”。第三,俄罗斯联合中国和巴基斯坦,破坏印度“入常”。当然,以上情况很难证明一个针对印度的俄中巴集团正在形成。不过作者建议,莫迪总理定于今年访问俄罗斯。双方应利用此次机会,坦率地讨论两国在地区和全球安全议题上的立场。(赵建伟 摘译)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探秘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军事力量 2015.09.28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曾遭受多年冷落,超级大国形象不复。然而,这支力量正在经历历史性的革新,并对欧亚政治和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官方表示,军事改革只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但许多西方分析家惧怕俄将因此实行更挑衅的外交政策,压制弱邻。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下内容:俄罗斯常规军事能力,俄罗斯核能力与核政策,俄军事预算,俄军事改革的动因,俄地区战略目的,以及北约对俄战略。(方若冰 摘译)

  欧洲安全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北约的新战略 2015.09.14

  多数跨大西洋决策者呼吁制定北约新战略,但很少有人提出这一战略应包括哪些内容。作者建议,北约应采取“稳定生成”的新战略,把该战略建立在确保北约覆盖地区的稳定和减少北约邻国重大冲突威胁的观念之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北约必须把增强韧性作为核心任务添加到已有的集体防御、危机管理及合作安全等任务中。此外,北约还需增强在东部抵御传统与混合性冲突的能力,提高在南部抗击由周边国家冲突和极端主义所造成动荡的能力,以及加强整个联盟的韧性,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方面。(赵建伟 摘译)

  卡内基欧洲中心:发挥欧安组织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作用 2015.09.22

  上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和西方关系恶化,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作用也受到削弱。然而,乌克兰危机证明了欧安组织具有其他组织并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并使得该组织再次焕发生机。俄罗斯和西方虽然是这场冲突中的对抗者,但共享避免战争升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欧安组织可以为管理危机提供最为合适的架构,其作用无可替代。未来欧安组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行动。第一,缩小高级别政治危机管理和欧安组织实施明斯克协议之间的差距。第二,加强欧安组织执行监督任务的能力。第三,为寻求政治解决方案拓展空间。第四,强化欧安组织对乌克兰改革和实现良治的贡献。(赵建伟 摘译)

  非传统安全研究

  美国传统基金会:打败恐怖主义,改变思维是关键 2015.09.22

  在当前与恐怖主义的抗衡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解决实际作战问题,更面临着信心危机与价值观层面的挑战。

  良好的作战表现需要信息建设的基础,后者归根结底需要我们对自身制度优越性的自信。然而,当前西方领导人的相关问题在于,他们并不坚信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更好”,而只是认为自身制度与恐怖主义社会制度“不同”。这一思维无益于我们与恐怖主义的战争。只有西方国家领导人形成一种集体的自信,才能够在与恐怖主义的博弈之中打好“信息战”。(张亮 摘译)

  美国德意志马歇尔基金会:从欧洲的视角解读难民危机 2015.09.11

  有关欧洲难民危机的报道占据了多国媒体的重要版面。大量移民和难民涌入欧洲,考验着许多欧洲国家的基础设施能力、欧盟构想及其核心政策,其中包括内部边界开放。本文分析了法国、德国、波兰、塞尔维亚和土耳其等国对难民危机的不同态度及采取的不同措施。其中,德国欢迎难民但要求有所限制;波兰的态度经历了转变,如今表现出了处理难民问题的灵活性和主观意愿;塞尔维亚处于中东难民前往欧洲的首选之路上,该国也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救援。作者强调,这些国家的政府面临着诸多政治挑战,且这些挑战已经阻碍政府采取更加务实的人道主义方式,应对危机。(赵建伟 摘译)

  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叙利亚难民危机亟需周边国家回应 2015.09.09

  叙利亚难民危机被认为是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虽然土耳其和约旦等国暂时收容了数百万难民,但是,包括两国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周边国家并没有让难民长期定居的计划和打算。相比之下,难民们更倾向于去成本更低、相对开放性更大的欧洲避难。

  这不得不令人产生疑问:为何欧洲要承担本可以由富裕的阿拉伯国家解决的问题?在作者看来,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对外展现出的富裕程度和其对难民问题的冷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海湾国家对叙利亚人道主义工作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援助,但这些国家似乎宁愿给海外劳工发放绿卡,也不愿意收容和安置叙利亚难民。

  作者认为,相比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叙利亚周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更易于难民融入。因此,这些国家更应该承担起安置难民这一任务。而国际社会也应就此对周边国家提出质疑,呼吁这些国家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李振宇 摘译)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